2012青岛十大科技新闻出炉 蛟龙号归航上榜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2013-01-14 14:40:00
费三元
“蛟龙号”7000米深潜海试成功,归航青岛母港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跨越,使我国载人深潜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高技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7月16日, “蛟龙号”由母船“向阳红09”搭载返航青岛,今后,随着国家深海基地的建设, “蛟龙号”将正式安家青岛。国家深海基地坐落于青岛即墨鳌山卫。基地将立足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为载人深潜勘查作业任务的开展提供先进完备的业务支撑平台,建设面向全国具有多功能、以深海高精尖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国家级平台,国际一流的深远海调查、作业、观测的组织实施基地,努力发展成为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开发的引擎以及深海产业孵化的主力军。
海洋科学考察取得重大进展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交付使用。2012年9月29日,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实现新的突破,迈入国际先进行列。该船作为我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船的主力船,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大洋一号”第26航次远洋科学考察取得丰硕成果。12月26日,“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完成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返青。该航次首次实现了我国在南大西洋对海底热液喷口区的生物环境调查,首次由科考队员自主成功操作和利用无人缆控潜水器(ROV),观测到活动的“黑烟囱”和部分热液生物。此外,该航次为中尼首次联合调查航次,是首次在非洲国家专属经济区开展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合作调查。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从青岛启航。7月2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青岛正式起航奔赴北极,执行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创造了首次成功访问北极国家、首次穿越北冰洋、首次开展冰站作业、首次成功布放了观测系统等多项纪录,是中国北极科考史上时间最久、航程最长、考察内容最丰富的航次。
4500吨级远洋综合科考船开建。2012年12月,国家海洋局一所与武昌船舶重工正式签署国家海洋局4500吨级新建科学考察船建造合同,我市千吨级以上科考船将达8艘,居国内城市之首。该船设计总长99.6米,总吨位4864吨,最大航速15节,续航力1500海里,自持力60天。
我市生物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我市绘制完成世界首张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2012年9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牡蛎对潮间带逆境适应的组学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上以“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此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基于短序列的复杂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填补了牡蛎为代表的冠轮动物基因组和海洋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的空白,是我国海洋生物研究及水产经济生物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文章第一次登上《自然》杂志。
我市生物育种实现新突破。5月31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首次公布了各国专家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青岛农业大学姜国勇教授参与了由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 “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完成了部分基因测序与基因解释工作,标志着我市拥有了番茄基因组功能基因的所有知识产权,为今后番茄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青岛德瑞骏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开展马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在人工受精、胚胎收集与鉴定、胚胎移植与检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已成功完成70余例马匹胚胎移植。
我国首列CRH6型城际动车组在南车青岛四方竣工下线
11月30日,由中国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中国首列时速200公里和谐号CRH6型城际动车组竣工下线。
时速200公里城际动车组,是在四方股份已有高速动车组技术创新成果基础上,为实现高速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网无缝连接而研发的新型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承担城市群区域内的通勤通商为主的客流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高、频繁起停、快速乘降、快速通过的特点。车体内部宽敞、通透、简洁、舒适,适应乘客站立、通行和疏散,4动4拖编组最多可载1488人。
中星微 “星光青桥一号”CPU桥片在我市诞生
9月24日,世界上第一枚单晶片、高集成、低功耗、专门用于新一代嵌入式及通用CPU低功耗计算系统的信号拓展互联桥片“星光青桥一号”在我市发布,该芯片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是该国际领域的第一枚芯片。
青岛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 “星光青桥一号”扩展了X86及ARM等具有标准接口的CPU应用范围,可用于需要多路多媒体音视频采集、处理及传输的电视、游戏、车载等诸多领域。
我市积极抢占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启动以来,我市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前沿技术,加快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抢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2012年11月17日,由中海油牵头的“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项目暨青岛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项目正式动工,将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在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正在形成以示范工程建设为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2012年5月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在青建造竣工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 “深水战略”取得的又一实质性成果。“海洋石油201”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和DP-3级动力定位能力的船型深水铺管起重船,能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其详细设计和建造在国内自主完成,总体技术水平和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工程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代表了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
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青岛双瑞Bal-ClorTM BWMS,在相继获得国际海事组织(I-MO)最终批准,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后,于2012年获得欧洲权威船级社的认可,标志着该装备正式进入国际市场。
我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2012年5月,我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全年申请发明专利12087件,在副省级城市的位次由2011年的第9升至第4,同比增长127.2%,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授权1526件,同比增长34.4%,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专利工作发展的指导意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转发,要求全国各地学习青岛先进经验。
我市获批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
2012年3月,我市获批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确立了在国家科技金融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把青岛打造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先行区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市政府出台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注资1亿元成立我市首家政策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与国开行、建行、招行、光大等21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为我市科技创新新增授信额度400亿元。
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加快推进,国字号创新平台引进再写新篇
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千万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发布《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明确7个领域22个产业方向,突出了主题功能区和板块经济;出台《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若干政策》,在建设用地、鼓励创业、人才引进、投融资等方面实现政策突破。截至目前,孵化器建设完成投资50.3亿元,开工213.1万平米,竣工125.1万平米,引进企业及服务机构122家。
同时,我市还加大了国字号创新平台的引进。我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该院在青岛的基地建设和项目研发。中船重工710所青岛基地已注册成立,725所海洋新材料研究院落户蓝色硅谷核心区,中国家电院华北分院、中星微新一代CPU桥片研发中心落户高新区,美国TSC集团将投资1亿美元在青建设海工装备研究院、生产基地和页岩油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建成运营,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中试车间、孵化中心楼等主体全部封顶,声学所青岛研发基地10月26日奠基开工,长春应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引进方案已经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
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12年,我市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走出去”,创新合作研发形式,到海外进行研发投资,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研发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2012年4月17日中泰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的协议,并列入19日发表的中泰两国的联合声明。联合实验室由国家海洋局一所和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共同建设管理,主要开展涉及印度洋、安达曼海、泰国湾和南中国海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此外,海尔在海外设立澳新研发中心、日本研发中心、欧洲研发中心、美国研发中心。软控股份在美国并购了WYKO公司,在田纳西州建设软控北美技术研发中心与技术服务中心。黄海水产研究所与韩国西海水产研究所签署《渔业科技合作协议书》,双方共建“黄海渔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