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点立秋 岛城"秋老虎"不输"三伏天"
来源:大众网综合 作者:吴立州 2012-08-06 13:46:00
费三元
今天上午就是立秋了,但是青岛的“秋老虎”却是异常凶猛,未来7天岛城最高气温可达32°C,最低气温在24°C左右。虽说秋风送爽,风是凉快了,但是温度并不低,相比“三伏天”立秋后的几天温度依然偏高,各位外出游玩的朋友仍需注意“防暑”。
8月7日10时31分将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今年立秋属于“晚立秋”。天文和气象专家表示,立秋不论是“早”还是“晚”,从这一刻起,我国气温将逐渐下降,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值阳历8月7日前后。“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因此,《历书》中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天文专家表示,立秋后,就渐渐进入了秋季。立秋之后,早晚风凉,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值此时节,公众要注意保健防病,否则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气象部门表示,影响天气的因素很复杂,目前的气象监测尚不能肯定。但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南落过程中长时间控制南方地区,就会出现“秋老虎”。因此,公众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尽量保证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出门时随身备好藿香正气胶囊、人丹等防暑药品。
立秋的意义
立秋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为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吃什么
立秋,就是我们将逐渐进入天高气爽、五谷飘香的季节。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老人可根据秋天季节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天果实大多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车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秋天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有时气温仍较高。热能伤津、伤气,燥盛则消耗津液。所以,除了应当掌握好饮食起居的调养以外,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人体的汗液蒸发较快,皮肤容易干燥,汗液中还要丢失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摄入充足。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每天服复合维生素B1一2片和维生素C50毫克。这样,不仅对机体健康大有益处,而且对防止秋季机体退行性变化也有作用。
秋天,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因此,稍加滋补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以增强体内应变能力,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老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侯,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镁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可以常食。
相关链接:立秋谨防秋老虎 进补还需等一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