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两会策划: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面临“提质”挑战

来源:中新网   作者:   2013-03-06 08:20:00

  中新网3月6日电 (肖媛媛)医疗、养老是当前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看病难看病贵、医药改革、养老金双轨制、延长退休时间等话题频频引发热议,折射出民众的殷切期待。中国民生改善已显现出明显成效,但如何由量变转化成质变——彻底地实现全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尚有待制度解答。 

  医疗养老保障网织就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渐实现 

  2012年,中国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3亿、占中国人口总数95%的民众享受到了基本医疗保障,“病有所医”正在成为现实。此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大养老保险为中国百姓织就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网也让“几千年来亿万群众‘老有所养’的梦想首次在制度上得到了实现。” 

  中国新一轮医改历时3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公立医院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得到了初步缓解。扩大大病保险范围、实施一般诊疗费、探索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多项举措的出台,不断填补保障空白、解决保障难题。 

  国家统计局民调显示,逾八成居民家庭认为,近年来看病就医方便程度得到改善,个人看病报销比例提高。 

  张鹏的岳父是山东鱼台县的一个农民,2012年11月因脑出血住院1个来月。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报”,出院时他只向医院交纳了不到一半的费用。新农合让原本看不起病、不轻易就医的农民“敢看病”,成为中国医改深化成效的一大缩影。 

  近年来,政府在保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更多包含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正“在路上”: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对养老双轨制进行顶层设计等……百姓的民生诉求也全面升级,从追求温饱向更高层、多元化诉求发展。专家指出,政府仅在保民生底线上做的工作还不够。 

  日前,有媒体报道“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将全面推行”引发热切关注,虽然这一消息随即遭卫生部否认,但却获得了绝大多数网友的支持响应。这则“最美误读”正反映出当前民众对医改的更为深入的美好期待。 

  公平配置医疗资源、完善的医保及医疗环境和水平、更多的医疗投入,是网友对当前中国的就医环境最为期待的改变。而如何更好地解2亿人口养老之忧,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农村、失独家庭等群体的养老问题,则是国人对破解“中国式养老”的憧憬。中国民生改善所取得的现实成果与民众感受和期待尚有不小差距,想要真正彻底地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既需要制度发力,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协力。 

  推进医疗养老改善滞碍待解 面临“全面提质”挑战 

  中国医疗养老等民生改善任务迫在眉睫,迫切需要解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等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1月在国家发改委调研时指出,“社会保障最重要的是医疗和养老,要扩大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当前,医改正在向纵深推进,养老保障也面临“全面提质”的挑战。一些制度设计中没有覆盖的问题不断显露:城乡差距难弥合,资源分配不均衡,失独家庭等群体医疗养老问题凸显,以及政策落实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的弊端等等……改革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 

  “先看病后付费”模式难推广的现实,正是当前医改滞碍的表现之一。专家指出,卫生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和医院利益权责不清、无法取得共识,导致“医改成了‘小医改’,推行一个新政策尚难,何况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 

  同时,中国养老环境改善也有其掣肘之处。有媒体指出,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公平”与“提质”无疑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成功转型的“七寸”。制度碎片化、资金和管理服务能力,则被认为系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提质”的最大痛点和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民生改善难题呈现出了时代性特点。流动人口、留守人员、失独家庭等群体的医疗养老问题,以及中国严重老龄化背景下的“未富先老”严峻形势,都亟待制度进一步修缮。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改革是渐进式的、累积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踟蹰不前,绕着矛盾走。” 

  代表委员热议民生改善 全民协力共商“良方” 

  民生是历年两会的关注热点。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民生话题在今年两会上依旧受人瞩目,人们期待着从两会上传来更多的利好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针对民生保障再提要求,以推进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而代表委员、网友百姓也纷纷建言献策,希望为中国医疗、养老大环境的改善探求新的方向。 

  “虽然‘先看病后付费’并未全面推行,但试点就已经代表着改革的方向。”评论指出,推行这一模式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大善政,如能落实并配套相应制度既能解决很多医疗问题,还能缓解医患矛盾。 

  此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医、办养老机构的呼声渐起。2010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4年提及鼓励社会办医。 

  代表委员们也关注到了基层、农村医疗养老的窘境。政协委员赵本山指出,“农村看病难还比较严重,有的就算参加了新农合,但因医疗条件较差,不少人小病拖、大病扛。农民养老也是个大问题,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从而导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 

  “医改的重点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做文章。”医改,也成为许多代表委员建言的对象。他们建议,要消除社会资本准入医疗领域看得见、难进入的“玻璃墙”障碍,改革药品招标制度和医保支付制度。还有代表建议,大医院办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阶梯就医形式。 

  中国承载着“百姓对医疗养老环境改善的期待”负重致远,医疗、养老难题的解决绝非朝夕之功,但民众对它的期待却是又好又快。如何弥合民生改善推进效率和民众期待之间的差距?期待新一届政府的解答。(完)

吴立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