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青岛福州路小学 韩鸿泽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6-07-08 01:41:00

关键词: 青岛福州路小学;韩鸿泽;教育故事;教育经验分享

   

   小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研究

  

    青岛福州路小学   韩鸿泽

  这几年文化强国的思想也着实带动了国学的一股热潮,更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今少年儿童、对于未来中国的无可替代重要性,它是根,它是魂,如何将它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是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难题。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名传统文化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这的确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但究其实质,他们都是透过文字,学习一种表达,学习一种思想,学习一种文化,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无论如何也割裂不开的。

  但古文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其实是很难的。它不亚于去学习一门新的外语。那如何能让一个从来没接触过古文的孩子接收并喜欢学习它呢?我想,兴趣就是一把很好的钥匙。

  1. 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会让他们记住其中的人物,了解时代的特点,理解人物的性格,知美丑,辨善恶,而领悟人生真谛。其实,历史书的作用之一便是教化人心。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真正可说是博大精深,典故层出不穷,孙膑、庞涓,周瑜、诸葛亮······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不正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抛开考试的枷锁,单纯的捧起一本泛黄的文字,品读素雅,感悟人生,何其美哉?

  2. 古文要学的简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位正道。古人教学也是如此。四五岁的孩子入学堂,学的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之类的蒙学读物,都学完了,才能进行四书五经的正统教育,15岁之前读经背经,15岁之后再来解经,这其实是尊重孩子的发育特点和理解能力的。而我们现在来讲古文,面对的又是完全置身于现代汉语环境之中的现代儿童,自然也不能再采用15岁之前背诵,15岁之后理解的方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语言也几经变迁,先秦、汉晋、唐宋、明清,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自然,明清的文字是最接近于当代,而先秦的文章则诘屈聱牙,生僻字就有一堆,更不要说去理解意思,感悟内涵了。因此,《民国老课文》之类的书籍便是孩子们学习的典范教材,他的语言半文半白,且内容短小有趣,利于学生入门,另外,朱文君老师编写的小古文100篇中,也有不错的篇目,如《五官争功》、《狐假虎威》等,可以借鉴使用。

  让一个人对你产生兴趣,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但要让他死心塌地地追随你一辈子,那也许你也要用一辈子来经营和呵护这段关系。教学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持续的更加持久呢?

  1. 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读书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可以增强阅读的情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更关键的是,培养良好的古文朗读语感。古文朗读和现代文朗读大不相同,古文更讲求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因此在每一篇小古文的教授时,老师务必要做到亲身范读,领读,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古文基础,其实,也可以将一些名家的古文朗读音频放给学生们听,这既是一个榜样,也是一种美的熏陶!

  2. 吟诵。

  吟诵并非朗诵,它是真正的古代文人的读书方法。类似唱歌一样的读书声调,既是文章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也体现了古人文字美与声音美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语言所独有的,是传统文化中真正的瑰宝。在诗歌教学中,多辅以吟诵的教学引导,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真正涵义,在古文教学中辅以吟诵教学,往往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课堂效果。比如,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这篇文章时,我便吟诵了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五句,但台下的学生们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盯着摇头晃脑、乐在其中的我,显然这调子的旋律本身充满愉悦,而与文中“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心情所应和,显然,学生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一曲吟罢,掌声震天。这是吟诵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

  3. 古文的最难点,其实就是理解。

  只有理解了,才能谈感悟。感悟了内化了,才能讲应用。朗诵也好,吟诵也罢,都仅仅只是读的层面,而真正理解的核心,便是对“字”的认知了。往往阻碍我们理解一段古文意思的可能就是字不认识,不理解。这很正常,有些文字,我们早就不用了,或者被其它字的意思代替了。比如这段话:“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就是著名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因释其耒而守株”这七个字,很多孩子就是不能理解,再仔细询问,他们其实只是不认识“耒”这个字,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这就要教给孩子们静下心来仔细研究。“耒”这个字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因为“耕”这个字里就有“耒”这个字出现。那什么是“耕”呢?耕田、耕种、耕耘,总而言之,跟种地有关。人们拿着锄头等工具到田里去种地,就叫做“耕”了吧。再来想一想种地需要什么?一是需要水来灌溉,因此打井取水,二是需要劳动工具,那自然就是“耒”的意思了。放到这篇文章当中,联系上下文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是正确的呢?“宋人有耕田者”意思是说,宋国有一个种地为生的农民,那自然他的手里要经常拿着种地的工具了,因此这就是耒的意思了。其实,现在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查字典。一是利用百度,查汉典,二是手里准备一本能查甲骨文的字典,这样,直接从字的源头去认识当年字的形状和原因,我们也就自然理解字的演变和含义了。能够理解古文说什么,那自然不会觉得古文有多么难多么深奥了,对于古文甚至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长久地保持下去了。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曲顺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