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目睹"养生热"之怪现象并非人人都缺微量元素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2-08-28 17:01: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费三元
国人重视养生,既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们在精神上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但目前的“养生热”真的能带领人们走向生活的“高品质”吗?记者看到,“养生热”中种种异常现象与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生活背道而驰。
怪现象之一
体检搬进超市
“我前天路过一个药房,门口坐着个穿护士装的女士,拿着个听诊器、血压仪什么的,说是给免费检查身体。我一查,说我缺钙缺铁什么的,我就在那买了两盒补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记者在一个健身广场,遇到正在跳舞的张大妈,她和记者聊起来,她还告诉记者:“我们楼上的那家人,前几天被车拉到一个度假村,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最后他们在那买了好几万块钱的保健仪器!”
张大妈所言不假。记者在一些药店、超市门口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坐在店门口,用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仪器免费为路人检测身体。被检测过的人,多数都会缺点微量元素。记者看到,推销人员讲起健康知识来口若悬河,宛若专家。
从事过保健品推销的梁先生向记者透露:他们一般会以中老年人为目标消费者,一来是这个人群具有较大的保健品需求,二来是因为他们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少,容易相信推销人员的话,也有时间去听讲解。
怪现象之二
养生节目娱乐化
“我姑姑六七十了,每天都看养生节目,什么该多吃,该怎么吃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在超市的生鲜区,一位顾客与记者攀谈起来。
普通消费者基于对媒体的信任,将电视、书籍中的养生知识当做金科玉律。许多观众会仔细记录下嘉宾讲解的养生知识,一些老年人甚至记了好几本养生笔记。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台,几乎都有养生保健节目。CSM媒介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养生堂》较大幅度的拉动了北京卫视在非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而曾经的《百科全说》栏目中推荐过的养生品都会引发销售热潮。
那么,如此受到观众热捧的养生节目,知识性科学性到底如何呢?有行内人士透露,目前把养生节目当做娱乐节目做的倾向比较明显。有些节目为了吸引观众视线,节目组要求嘉宾把五分的疗效说到十分,对观众造成误导。
对此,青岛电视台《民生开讲》主持人王征认为:目前确实存在养生节目娱乐化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唯收视率论”,有的节目组为迎合观众“急于求成”的养生心态,想方设法制造噱头,扩大某种养生方法的效果;二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养生节目为一些医疗机构做虚假宣传。
“养生类节目应当将自身定位于‘科普’节目上,但如何拿捏好‘科’与‘普’之间的尺度,确实是这类节目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征说。
怪现象之三
不靠疗效靠广告
经济观察报今年1月曾以 《轻研发重广告 碧生源模式告危》为题,报道这一著名减肥产品的经营状况,文章指出:“……碧生源面临管理模式困境……时至2011年,研发费用与广告营销费用形成的差距仍然巨大,其上半年显示研发成本增至657.1万元,占当期5.12亿元营业额的1%左右;同期的销售及市场营销开支达到2.73亿元,是研发成本的41倍。”
这种现象在保健品行业中绝不是孤例。
为此,记者做了两个小调查。
记者将一盒198元购买的减肥茶拿给一位中医大夫看,这位中医仔细看了包装盒上的用料成分,说:都是一些普通的中药,如果用这些中药配成药茶的话,一周的费用不过十几元钱。
与此同时,记者向身边的21人提出同一个问题:“您是否听说过 ‘清宿便’‘补充钙铁锌硒’‘安神补脑’‘胶原蛋白’这些养生概念?您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这些概念的?”其中,16人告诉记者,他们是通过各种广告知道的。只有一人告诉记者,他从没有听说过这些名词。由此可见,有多少保健品的知名度是“广而告之”的结果,而非消费者实际体验的结果。
怪现象之一
体检搬进超市
“我前天路过一个药房,门口坐着个穿护士装的女士,拿着个听诊器、血压仪什么的,说是给免费检查身体。我一查,说我缺钙缺铁什么的,我就在那买了两盒补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记者在一个健身广场,遇到正在跳舞的张大妈,她和记者聊起来,她还告诉记者:“我们楼上的那家人,前几天被车拉到一个度假村,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最后他们在那买了好几万块钱的保健仪器!”
张大妈所言不假。记者在一些药店、超市门口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坐在店门口,用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仪器免费为路人检测身体。被检测过的人,多数都会缺点微量元素。记者看到,推销人员讲起健康知识来口若悬河,宛若专家。
从事过保健品推销的梁先生向记者透露:他们一般会以中老年人为目标消费者,一来是这个人群具有较大的保健品需求,二来是因为他们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少,容易相信推销人员的话,也有时间去听讲解。
怪现象之二
养生节目娱乐化
“我姑姑六七十了,每天都看养生节目,什么该多吃,该怎么吃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在超市的生鲜区,一位顾客与记者攀谈起来。
普通消费者基于对媒体的信任,将电视、书籍中的养生知识当做金科玉律。许多观众会仔细记录下嘉宾讲解的养生知识,一些老年人甚至记了好几本养生笔记。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台,几乎都有养生保健节目。CSM媒介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养生堂》较大幅度的拉动了北京卫视在非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而曾经的《百科全说》栏目中推荐过的养生品都会引发销售热潮。
那么,如此受到观众热捧的养生节目,知识性科学性到底如何呢?有行内人士透露,目前把养生节目当做娱乐节目做的倾向比较明显。有些节目为了吸引观众视线,节目组要求嘉宾把五分的疗效说到十分,对观众造成误导。
对此,青岛电视台《民生开讲》主持人王征认为:目前确实存在养生节目娱乐化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唯收视率论”,有的节目组为迎合观众“急于求成”的养生心态,想方设法制造噱头,扩大某种养生方法的效果;二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养生节目为一些医疗机构做虚假宣传。
“养生类节目应当将自身定位于‘科普’节目上,但如何拿捏好‘科’与‘普’之间的尺度,确实是这类节目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征说。
怪现象之三
不靠疗效靠广告
经济观察报今年1月曾以 《轻研发重广告 碧生源模式告危》为题,报道这一著名减肥产品的经营状况,文章指出:“……碧生源面临管理模式困境……时至2011年,研发费用与广告营销费用形成的差距仍然巨大,其上半年显示研发成本增至657.1万元,占当期5.12亿元营业额的1%左右;同期的销售及市场营销开支达到2.73亿元,是研发成本的41倍。”
这种现象在保健品行业中绝不是孤例。
为此,记者做了两个小调查。
记者将一盒198元购买的减肥茶拿给一位中医大夫看,这位中医仔细看了包装盒上的用料成分,说:都是一些普通的中药,如果用这些中药配成药茶的话,一周的费用不过十几元钱。
与此同时,记者向身边的21人提出同一个问题:“您是否听说过 ‘清宿便’‘补充钙铁锌硒’‘安神补脑’‘胶原蛋白’这些养生概念?您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这些概念的?”其中,16人告诉记者,他们是通过各种广告知道的。只有一人告诉记者,他从没有听说过这些名词。由此可见,有多少保健品的知名度是“广而告之”的结果,而非消费者实际体验的结果。
栾晓磊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