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失联6年家人苦寻 曾称要给妹妹寄数码相机
来源:广州日报 2015-01-22 14:12:00
成长于落后山区的贫穷家庭,张之博没有留下多少照片,家人苦苦翻找,才从一张多年前的集体照里裁出他的模样
6年前,27岁的陕西男子张之博跟家里通了最后一次电话,聊到要找机会寄出买给妹妹的相机,没想到从此音信全无。家人曾被告知,这位大学生当时在广州某日化公司工作,至于是遭遇不测,抑或因故不辞而别,他们希望是后者,也因此没“敢”报警——比起去认无名尸,“宁愿幻想着他在哪个不知道的地方”。
寻亲进展:
“供职公司”无记录,线索中断
妹妹小静说,如果还在世上,张之博今年也已到了33岁的成家立室之年。他“消失”的那一年,一家人有着尤其深刻的记忆。2008年,他们先后经历了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的悲与喜,没想到那年年底,张之博的手机无法接通,这一失联,便直至今天还没能联系上。
“只知道他之前一段时间都在广州,为一家大型日化公司工作。”小静说,他们一家祖籍在陕西省商洛市的山村里,张之博是西安翻译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大专毕业生,2005年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翌年兄妹相聚时,他正在某大型酒厂上班。2008年4月跟家人联系时,听说他来了广州谋生,为荔湾路的一家全国知名日化公司工作。
那年汶川地震,陕西老家也有震感,张之博记挂山里的父母亲,频频致电问候。接下来的不到半年里,是他跟家人沟通最紧密的时间,可这一切在年底戛然而止,最后一通电话定格在10月份。家人纳闷不解:电话那头的张之博听不出有何异样,也从未透露生活工作中遇到何种困难,怎么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上周,小静正式联系上了哥哥失踪前“供职”的某广州日化公司,可在该公司现有的系统记录中,却查无此人。该公司人事部门表示,这样一来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张之博编造了入职说法;要么就是他供职的是该日化公司的某下线厂家,线索就此中断。
近日,家人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从失踪前的两年起,张之博的身份证便再无使用记录。换而言之,他在陕西和广州换了两次工作,都很可能是用了虚假身份——这便解释了广州的日化公司查无此人的原因。几乎与此同时的2006年至2007年期间,张之博的身份证却因一宗犯罪而在广州被记录在案。“可他这时候理应在西安工作。”小静表示,错综复杂的消息让他们更添担忧。
家人心声:
幻想他在某个地方,起码还活着
混不好,不回家。在张之博的QQ空间上,曾留下类似的要强话语。小静说,因为是家里4兄弟姐妹中的长兄,张之博从小便有一种天生的责任感,照顾父母,关照弟妹,都是他努力从山里走到城市,一路学习工作的动力。
“宁愿幻想他在哪个地方,起码还活着。”小静表示,这些年来家人早已走遍商洛、西安、广州三地的派出所,可却一直没“敢”报警立案,原因就在他们不希望面对有可能随之而来的残酷现实。据悉,辖区派出所曾建议家人采血,录入基因库中,以便核对无人认领的无名尸体。但张之博的父母亲年已六旬,长居山中,如今还寄望着儿子哪一天突然回家,“要是传来噩耗,他们会承受不了。”
在不辞而别和遭遇不幸的两种可能性中,撇开感情因素,小静倾向于前者。她表示,就在哥哥失踪前的几周,他才打过电话回家,说是买了一部新的数码相机,要等年底邮寄给正在上大学的小妹当礼物。此外,家人在谈起张之博时总会提起他小时候山上砍柴回家,长大后为弟弟妹妹做饭的事情,小静觉得以哥哥的“顾家”性格,即使再要强,也断然不忍心6年来对父母弟妹不闻不问。
“只能拜托媒体和热心市民,代为寻找他的下落,无论是召唤他回家,抑或给我们一个确切的消息。”小静说,如果得到的是坏消息,他们会向父母隐瞒。文、图/记者何道岚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