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传统年俗你都知道吗:贴门神 祭祖 逛庙会
来源:青岛早报 2016-02-04 11:05:00
“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临近一些市民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提起过年,人们最常想到的就是吃饺子、放鞭炮,许多传统年俗只是存在他们的记忆中。其实,过年不仅仅是穿一件新衣,也不仅仅是吃一顿好饭,里面有深厚的传统积淀。或许有些年俗我们不再注重,但是在这些消失或简化的年俗中,就蕴含着浓浓的年味。
“忙吃忙穿”景象不再
“腊月二十三现在人们只记得是小年,其实在以前这一天得祭灶。”说起年俗简化,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在以前祭灶很隆重。这一天得先将旧的灶神像取下烧掉,然后‘请’回一张新灶王像,供奉‘糖瓜’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多说好话。”如今,祭灶在市区已绝迹,但“糖瓜”流传了下来。“就是麦芽糖,现在做成长条形,也不是用来祭祀了。”
随着祭灶的消失,小年之后的“忙年”也和以前大不同。民俗专家李居发介绍,以前“忙年”时间很长,因为过去农村的生活多是自给自足,粮食自己加工,衣服、鞋帽自己缝制,生产工艺落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鲁海的记忆中,“忙年”特别热闹是因为过去工作没有单休和双休,只有到了过年才一起休息,那时饭店也不开门。因此过年需要准备下家人五天吃的东西,还要应对亲戚串门。“过年有讲究,初一不做饭,初二到初五不蒸干粮,所以忙年第一个就是忙吃。从腊月初八开始,四方路就成了年货市场。”1936年春节前夕,当时的报纸《青岛时报》对此以“年货上市,四方路之形形色色”为题报道过。“纸香鞭炮垛成垛,蔬菜水果堆成堆……”“此外,忙年第二个就是忙穿。那时候职业女性少,新衣服都是家庭妇女自己制作。”
“如今,人们过年不像从前一切要按照习俗来,但赶年集,买鱼买肉买糖果,置办年货,仍然是每个家庭过年前必须做的事情。”民俗专家鲁汉告诉记者。
门神年画不再流行
一到过年,人们就会想到贴“福”,其实在以前有民谚:“二十四,写大字”,写大字就是写春联、写福字、剪窗花、贴门神、粘过门笺等。“以前青岛的里院房屋密集,各家各户的春联都用毛笔大字书写,贴上新春联后红红火火一片,出去走一圈,就如参观艺术展览一般,旁人可以驻足点评。”鲁海回忆,有一段时间,贴春联的少了,不过这几年又渐渐恢复了。“其实春联很有意思,最能体现书法和才思,以前春联都是现写,根据来人的背景给出对应的吉祥话语,王度庐就曾在四方路写过春联。”鲁海说,《青岛日报》曾经在年前征集春联,然后登出来供市民参考选择。“那时候我会投稿,过年前我就会走街串巷看看,如果看到自己的被选用了,就会非常开心。”
“过去农民的窗户都是直棂窗,到了冬天,为了挡风,用半透明的薄纸糊的,窗花也多直条式。”李居发介绍说,“窗花有文字也有图案,十分生动,寄托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
和春联和窗花不同,门神和年画已在市区消失。“门神是两个,秦琼和尉迟恭,以前门是两扇,正好一扇门贴一个。不过随着楼房兴起,就没法贴门神了。”鲁海说,同样还有年画,以前都会有“小孩抱鱼”和“石榴多籽”等内容的木版年画,家家户户都会贴,现在也不流行了。
祭拜祖先仪式简化
过年,对古时候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祭拜祖先。在市区,祭祖仪式已大大简化,但在周围农村,有些习俗仍然在延续。“在西海岸,除夕吃过午饭之后,家中的男性需带着纸、鞭炮到祖茔请长辈灵魂回家过年,还要念叨 ‘回家过年了’ 。”李居发说,然后吃过晚饭还要 “接灶”。“一般是吃过晚饭,男性来到院子,摆上供品并祭酒、在锅台上也要摆上香炉、供品。”李居发介绍,有的还会在将院子里放上一捆谷草,准备给回家过年的先辈喂马。接灶后,就在大门上横放一木棍,叫拦门棍,不让非族人的祖先进来,然后开始烧香,不能中断,一直到过年仪式结束。
此外,在农村过年夜摆供品也是有讲究。李居发介绍说,祭奠先人摆供的物品都是单数,第一排是香炉和一对蜡烛,前面是酒盅,有的还要有一把锡壶盛酒。第二排是有三个大盘,猪头表示富贵;全鸡有吉祥之意;带鳞的鱼表示年年有余,沿海地区以白鳞鱼最好,其次是黄花鱼。第三排是饽饽,饽饽5个为一组,下面是三个,上面有两个相对,摆放三组,共计15个,这是供桌上最为突出的中心部位。第四排是五个碗,一般有猪肉、鱼、鸡蛋饼为主菜,其他就随意摆放,然后用白菜,菠菜,染红了的粉条装饰。第五排是七个小蝶,摆放水果、糕点等。最后一排摆上五双筷子、准备五更时摆放水饺。“不过,现如今摆供的方式已经简化。”
过年讲究禁忌多
“以前的过年讲究很多,像春节期间还要给一些动物过生日。像初一鸡生日、初二鸭生日、初三猫生日、初四狗生日、初五猪生日、初六羊生日。”李居发说,“有些地区顺序不一样,但是都差不多。生日这天,人们要善待动物,给好吃的,不打它们,让它们欢快一天。”动物过完生日就是植物。“初八谷生日、初九果生日、初十菜生日、十一庄稼生日、二十一麦子生日。生日这天,人们要到天井、果树地、菜地、场院、麦地去摆上供品,求上天保佑作物丰收。”李居发表示,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了,不过还有些俗语流传,比如“初十不动针剪,以免伤了菜根、菜叶”和“麦子成和秕,单看正月二十一”。
人们都说过年的时候要多说吉祥话,其实过年也有一些禁忌。据了解,守岁时禁忌最多,整个晚上家里都不能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并且说话做事都要十分谨慎。另外,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骂孩子。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胶州民间过年,打碎了碗碟,要将碎片扔到井里,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能说话,这样才可以消灾免难。
此外,送年之前不能扫地、倒垃圾。扫地,会扫走财运;不许泼水,怕泼走财运。
庙会杂耍的重现
“要说青岛过年有什么特别的风俗,那就是青岛正月里的庙会有很多。”鲁海介绍,正月初一到初五,在太平路上有天后宫庙会;初四是龙王的生日,有龙王庙会,现在的沙子口、燕儿岛、奥帆基地以前都有龙王庙会;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有萝卜会,因正月初九通常都在立春前后,民间素有“咬春”一说,因而,庙会上卖萝卜人有很多,也就成了现在的萝卜会。
另外,正月十一,于姑庵庙会。正月十一是五谷之神后稷的诞辰,为祭祀五谷之神而有了这个庙会;正月十三,有真武庙会,在现在的浮山所,以前有真武庙大院,因会上卖的最多的就是“油条”(当时称“香油果子”),所以,真武庙会又被称为 “香油果子庙会”;正月十六,是海云庵糖球会。
鲁海指出,青岛的很多庙会基本上都消失了,保留的不多。“不过近几年,一些庙会开始复出。”鲁海说,1999年天后宫庙会即“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重现。相比起来,海云庵糖球会则是越做越大,已经成为青岛最大的庙会,尤其是今年和萝卜会更是合二为一。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现在是小吃,以前则是“耍”。鲁海告诉记者,以前的“耍”以里院或单位为主,有情节有故事,踩着那么高的高跷走上几里路,一路上能演上好几段有唱有表演有主题的故事。现在的“耍”不过是一种“化装游行”,缺少了故事和情节。就像是胶州秧歌属于 “小戏”,是有情节的表演,它三个人三个角色“旦生丑”,应该比东北二人转还丰富。“现在已经变成一种舞蹈了。”此外还有 “五虎棍”、“扛阁”等民间艺术,现在也已经失传。
年俗正不断演变
“很多人说现在年味淡了,是因为年俗在消失,我不太同意。”鲁汉说,年俗在不断演变,旧年俗消失的同时,新年俗也在诞生。“现在过年仍会有扫尘,只不过因为生活节奏加快,扫尘需要挑在周末,并也可以请别人来做。”鲁汉认为,对于新市民来说,回家过年的倒计时也是一种新的现象。“现在随着交通的便捷,很多人是贴着年根回家,回家前也是需要给家人买年货、买礼物,反而加强了忙年的氛围。”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通宵不眠,称“守年”或“守岁”。如今,青岛市区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彻夜不眠的风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许睡眠,以便清早出门拜年。鲁汉说,不过,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新的年俗。初一一早,拜年是不变的主题和乐趣。在旧时代,晚辈过年要给长辈磕头跪拜,平辈互相对揖。现在多为单位里的团拜茶话会、手机短信里的“新年快乐”所取代,尤其是近年来,微信红包更是成为流行的拜年方式。
“如今青岛的过年习俗中还有许多外来习俗。”鲁汉说,现在不少市民春节买鲜花摆设,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这是南方传来的一种习俗。或许,对承载年味的年俗来说,对民俗有独到见解的作家冯骥才见解比较恰当,年味淡论者,只是谈一些传统年俗的式微,错把年俗当年味,过年的样子当过年的内核,混同了春节符号的诠释形式与春节符号的人文内涵。毕竟,即使现在一千人有一千种过年的方法,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是借着辞旧岁迎新春的时节,欢欢乐乐走一遭。(记者 王晓磊 绘图 宋成勇)
责任编辑:安玉生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