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体系推进户籍改革破冰 助农民工融入青岛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6-01-01 09:41:00
新市民之家组织外来务工人员游玩青岛景点。
“作为一名奋斗在青岛的农民工,我对‘十二五’没有太多具体的概念,但我体会到了这几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些变化,无论如何,生活在变好。”2015年12月28日,城阳区“新市民”之家工作人员刘亮亮告诉记者。
进入“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拉开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回想过去的五年,改革在身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群体身上留下了太多印记。从社会保障体系的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改善,到户籍制度的艰难破冰,它们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了新的可能,也为社会观察改革、思考未来提供了新的角度。
落户青岛不再是梦
2015年12月21日,从老家诸城农村来青岛13年之后,农民工王柳终于拿到了城市户口,成为青岛市李沧区的市民。“来这个城市十几年,总是不踏实,直到政府工作人员把户口本递到我手里,我才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扎了根,是这里的主人了。”2015年12月29日,距离户口落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王柳的兴奋仍未散去。
从农民工到“城里人”,王柳身份上的转变得益于青岛市今年开始施行的户籍新政—— 积分落户。2015年1月16日,青岛市政府推出积分落户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根据指标积分至规定分值可申请落户。青岛是继广州、深圳以后第三个施行积分落户的副省级城市,对于长期居于此地的农民工而言,就像新打开了一扇融入城市的窗户。
“2015年9月16日晚上,我对象从单位拿回一摞报纸,说青岛施行积分落户,可以试试。我俩对着上面的要求一算,五项基本指标符合,加上房产、年龄、中级维修证、社保等积分,总分能到170多分。”王柳说,虽然最终得分是131分,在首批611名入围名单中排名靠后,但总算有惊无险。
事实上,王柳落户青岛的努力在2005年结婚以后就已开始。2000年,王柳中专毕业,户籍从学校迁回老家,不过是非农业户口,没有土地,在结婚后,也无法将户口迁至丈夫的农业户口下。“我们家之前有两个户口本,一个是我的,挂在诸城老家,一个是我丈夫和孩子的,在他的老家。”本来是一家人,但户籍地却不同,这为王柳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任何涉及户籍的事情都需要三地奔波。
“结婚后,每个季度都会有一次计划生育孕情检查,户口不在这边,三个月我就得回家一趟,这么多年一次都没落下。”王柳说,每当在老家与青岛之间来回跑,就会深刻体会到户口的重要性,“老想落户青岛的梦啥时候能实现”。
在积分落户政策出来之前,这并不容易。因为学历原因,两人均无法通过人才引进落户,至于全额购买100平方米以上房产的落户途径,在不断高企的房价面前,他们也无能为力。
除了生活中麻烦不断,户籍背后的身份认同也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她。2007年,王柳与丈夫贷款买了一套87平方米的房子,这么多年来一直“有房无户”。王柳在青岛奋斗多年,这里俨然成为她的第二故乡,但即便是拥有了住房,仍觉得生活“飘着”,没有“家”的感觉。
“你辛辛苦苦赚的这些东西,房子、车子、工作,就像空中楼阁,没有户口,就不属于这里,哪有什么安全感。但你能舍弃它们回老家吗?”王柳说,对青岛来说,很多人是过客,来了会走,但也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把青春洒在这了,想在这个海滨城市扎根,而落户就是对他们的认可。
一些优秀的农民工最终得到了城市的认可。截至目前,青岛市今年共有两批638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积分落户青岛。
2015年12月15日,王柳领到积分落户卡以后,消息很快传到朋友圈子里,祝贺接踵而至,一些不算熟识的客户也发来短信。“很多都是来这打工的乡亲,我的经历让他们也看到了希望,城市梦其实不是白日梦,他们也很高兴。”王柳说。
不多花钱,有学校去
“十二五”期间,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青岛市下了一番功夫。从2011至今,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72亿元,新建、改扩建729所中小学和949所幼儿园,新增49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和12万个学位。
来自山东临沂农村,在城阳区生活、工作超过10年的朱桂花感受到了变化。“以前每到开学季,工厂里有小孩的同事就很焦虑,孩子能去哪个学校上学,需要哪些证明,不符合要求咋办,要不要送回家,回家谁照顾呢……”朱桂花说,不少同事的孩子上不了学,最后实在没辙,大人小孩一起回老家了。
在这种氛围下,朱桂花生了孩子以后,早早凑钱在城阳区买了一套不大的房子,孩子出生证明、暂住证等一样都不敢落下。
2015年夏季,等到朱桂花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所在街道的一所小学电脑排号,竟出乎意料地排上了,而非像以前一些工友那样,即便小孩符合条件,也得四处奔走,花上一笔钱,才能顺利入学。
在朱桂花看来,自家小孩没多花钱、有学校去,不用放弃在这座城市继续打拼的梦想回乡,就已超过她的预期。
讨薪不再是难事
除了孩子的教育难题得以缓解,农民工朱桂花的另一个感触是,以前听都没听过的社保开始走进她的生活。
根据青岛市人社局下发的《关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从2015年1月1号起,青岛市80多万名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执行统一的社会保险政策,按照新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此项政策执行将近一年,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已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社保。
朱桂花告诉记者,她的老公在城阳区一家水产加工企业上班,该企业从2015年年初开始为员工缴纳保险,每个月单位缴500多元,个人缴200多元。她将此视为房产之外一家人在青岛安家的另一基础,无论如何,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相对于朱桂花、孙伟们扎根青岛的梦想,那些将自己视为城市过客的农民工想法更为简单:辛辛苦苦干活一年,年末了能领到工资,回家过年。
农民工讨薪,一直是年底各地新闻热点。“十二五”期间,青岛对此做了大量努力,从市政府2011年公布16部讨薪电话开始,到今年年底最近一次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中,为5637名农民工讨回工资1919万元,农民工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大,而具有欠薪行为的企业在严厉监管下愈加难受,不得不正视农民工权益。
来自四川、常年在青西新区建筑工地上班的赵文斌告诉记者,早年在建筑工地干活,年底了领不到工资,不知道咋办,工友们就聚在一起闹事,堵住包工头,弄不好就得打架。“现在不这么干了,大家多少懂点法律,遇到欠薪这种情况,通过正规程序找政府,有人帮我们讨。”赵文斌说。
赵文斌辗转于青岛各个建筑工地已有4年,他明白自己的未来是在老家,而不是在这个城市。“我们在这打工,就希望多挣钱,安全回家,别受伤。”赵文斌告诉记者,虽然青岛规定农民工参加社保,但因为流动性很大,又是替包工头打工,社保很难走进建筑工地。
山东青大泽汇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杰告诉记者,在建筑行业,为农民工投保的企业很少。“相关部门或许可以强制要求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商业保险,为他们在遭遇疾病、工伤时的生活兜底。另外,事实清楚的工伤类案件可以一审终审,并建立法院与仲裁机构的联动机制,在法院宣判后,能够迅速督促企业执行,不让农民工干耗着。”
城市可以再主动些
抱有相同看法的人还有青岛市政协委员、“新市民”之家负责人陈明钰。2015年12月27日,陈明钰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积分落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他把一些农民工拉进群里,希望大家提些意见,为两会提案做准备。
次日凌晨,一名叫张福才的群友发了一条信息:在青岛奋斗十年,有房有车,居住证、社保样样不差,没犯罪记录,但因为没有达到“高中以上学历”,被卡在落户门外,能不能降低一点标准呢?
朱桂花也在这个群里,她对于未来的期望也是留在青岛。“早些年跟一帮朋友同学来青岛闯荡,过年一起回临沂老家,都得租好几辆车。熬到现在,三分之二的人都回乡了。出来打工的人挣钱不多,压力一大,就只有放弃。”朱桂花说,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会坚持下去,因为情况在好转。
陈明钰是青岛农民工的代表,他上世纪90年代从陕西农村来到青岛,后来自学法律,开通全国第一条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免费法律服务热线,直至建立旨在帮助农民工群体的公益组织“新市民”之家,最终落户青岛,成为市政协委员。因为这种经历,陈明钰更能够体会农民工们渴望成功的心态,以及融入城市的艰辛。他至今仍记得“新市民”之家一名叫薛超的年轻人,在青岛为农民工热心维权8年,是工友和媒体眼中的“优秀青年”,最终因买不起房,没有户口等,离开了这个城市。2015年积分落户指标2000人,但最终成功的不到700人,很多申请者无功而返,都是因为居住证出了问题,“居住证很重要,但很多人不了解,而且办证比较麻烦。让农民工费尽周折办证,不如将此作为激励措施,主动送证上门。”陈明钰说。
20岁出头的城阳区“新市民”之家工作人员刘亮亮是薛超的好友,在薛超离开以后,仍坚持至今。正如当年的农民工薛超一样,他年轻气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为未来拼搏。面对自己的城市梦,刘亮亮没有想太远,只是“买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付个首付”。
2015年12月31日,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刘亮亮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城市静静地在那里注视着所有的人和事,也许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我的故事只是其中几百万分之一,微不足道。新的一年,我做好准备让我的故事更加绚丽多彩。2016年,我有故事,你有啤酒和面包吗?
城市静静地在那里注视着所有的人和事,也许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我的故事只是其中几百万分之一,微不足道。新的一年,我做好准备让我的故事更加绚丽多彩 。2016年,我有故事,你有啤酒和面包吗?
—— 新市民之家工作人员刘亮亮
文/何利权 图/受访者提供(文中王柳为化名)
责任编辑:蒋甜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