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专家来青谈非遗保护 青岛非遗已达上百项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5-12-19 17:07:00
半岛都市报12月18日讯(记者 马正拓 ) 根据2014年12月举办的第六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决议,为促进三国文化艺术交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5年中日韩文化艺术教育论坛”12月17日至21日在青岛举行。18日上午,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近60位非遗专家齐聚一堂,畅谈各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此次论坛期间,青岛市的部分非遗项目将向日韩专家进行展示展演。
据悉,本次论坛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中日韩三国的非遗专家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与政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教育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及前景展望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非遗保护已走过15年的实践期。”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介绍,在联合国保护公约基础上,中国将非遗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年画、技艺和医药。
据马盛德介绍,15年来中国探讨了非遗保护的四种方式:抢救性保护,针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传承人,开展紧急记录整理建档,避免人亡艺绝;整体性保护,是不仅保护项目,还保护它所依存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目前已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是对本身具有商品和市场属性的非遗项目,比如传统技艺、美术、医药进行合理的生产利用,防止过度开发,使它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保护,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00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立法保护,是从法律层面保障非遗保护的连续性稳定性。
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共1372项,省级项目11042项,入选联合国的项目有38项。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2.17亿元保护非遗。马盛德表示,中国非常重视非遗和教育的结合,陆续开展不同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今年在23所院校举办了非遗培训班,涉及剪纸、刺绣、编织、瓷器烧制、金属锻造、唐卡绘制等。
据悉,目前岛城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13项,省级项目有29项,市级项目82项。在此次论坛期间,日韩的非遗专家还将实地考察青岛的非遗项目,并与非遗项目传承人当面交流。
●韩国
建立传承体制
“我们在1962年就已制订了《文化财保护法》,根据这个法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保护和管理。今年3月份又单独制订了一个法律,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振兴的相关法律。”韩国文化遗产局高级研究员房仁娥介绍,在此期间的1982年,韩国就开始建立传承体制,政府不单单提供资金的援助就结束了,一定要以传承人为中心,进行传承的培训教育。同时,他们也引进“保有团体”的概念,来培训出相关的继承者,韩语叫履修者。1990年成立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负责部门,叫无形文化财课,负责发放结业证。从1994年起开始,放开了结业证的发放,拥有技术的传承人可以直接把结业证发给技艺的学习者。
●日本
注重技艺保护
日本文化财部文化财监查官齐藤孝正认为,关于非遗的保护,其保护的核心是无形的技艺,而实际上却牵扯到很多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日本雅乐技艺为例,就涉及到相关乐器的弦的制作。“我们有很多的用具,包括修理制作的相关用具,这些作为‘非遗’的周边,而更周边的就是用具和原料相关的一些制作技术等等,随着保护外延的不断扩大,非遗保护涵盖了很多的领域在里面。”齐藤孝正说。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日本选定了一些保存技术,也就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文化遗产所不可缺少的传统的技艺、技术。同时还指定了一些选定保存技术的保持者,也就是传承人。”齐藤孝正说。
●青岛
非遗保护全省领先
据悉,自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后,岛城文化部门马上就开展工作,岛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保护传承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现在青岛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保护意识更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陆玲介绍。
去年,青岛市、日本新潟和韩国清州入选为2015年的“东亚文化之都”后,为了展示青岛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10周年的成果,岛城还专门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陆玲认为,要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非遗”创新。例如,本市曾将鸳鸯螳螂拳和即墨祭海仪式九狮图结合起来,上演了场面气派的武术舞蹈;取材“非遗”项目泥老虎,让数十名虎头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
责任编辑:蒋甜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