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岛"3+4"招生热 成多元录取模式实验田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2014-09-05 08:07:00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改革的整体设计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而这样的衔接式的改革已经在山东省实施,今年的“3+2”和“3+4”联合培养模式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山东中考生的支持,也赢得了很多家长的认可。特别是“3+4”模式的从初中到中职学校再到本科大学的全新培养模式更是多元化录取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联合培养模式很新很热
“我觉得报考‘3+4’,对我来说是非常适合我自身发展的一条路。”9月4日,从黄岛四中考入青岛电子学校的逄栋已经在新学校开始军训,他就是今年刚刚通过“3+4”考上的电子学校,如果在电子学校三年成绩达标,逄栋将进入青岛科技大学电气控制与自动化专业学习。
逄栋是青岛电子学校“3+4”电气专业的第一名,他的中考分数如果考普高的话,也能够考到一个不错的高中,但他选择了尝试这种新颖的培养模式,也想让自己的一只脚提前踏入本科大学之门。2013年,青岛首次试点“3+4”。试点面向七区五市招收140人,虽然是第一年,报考的门槛不低,但当年“3+4”最低录到532.1分,最终录取141人。
今年是山东省第二年开展“3+4”联合培养模式,相比2013年,从今年录取分数上就看到考生对这种培养模式的热度。今年7月市教育局公布“3+4”本科录取线。今年“3+4”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32分,比普高线低3分。一些录取满额学校专业分数线蹿高,有的“3+4”专业的录取线比普高线高了37分。
培养新模式受到认可
记者了解到,“3+4”指的是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分段培养模式。2013年,省教育厅首次推出“3+4”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全省只有青岛、潍坊和德州三地试点。青岛在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电子学校、青岛华夏职教中心等 3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青岛科技大学开展“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选拔部分初中优秀毕业生进入试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学习3年后,经考核测试进入对应的本科学校学习4年,无需再参加高考。
今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今年公布2014年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学校、专业及招生计划。“3+2”和“3+4”在去年基础上,新增试点中职学校8所、高职院校9所、本科高校6所。而总的招生计划达到3440个,较去年翻了一番。其中,今年青岛“3+4”分段培养招137人,达到最多。
“其实,我觉得如果让孩子正常上高中,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三年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文化课,是为了升学而升学、考试而考试,‘3+4’的模式能让孩子全面学习、全面发展,最终还能到本学院校学习,是一举两得。”逄栋的父亲告诉记者,记者在采访中,这也是不少家长让孩子报名“3+4”的心声。
今年超银学校的徐慕君中考考了580分,他选择了青岛电子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3+4”。而选择在职校完成高中学段课程,小徐的家人则事先给他做了很多功课,帮他转变了对职业学校的看法。“这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门,如果徐慕君在职校学习合格,会直接进入青岛科技大学学习计算机相关本科专业。”徐慕君的爷爷徐葆琛对孙子上“3+4”很支持。
多元化录取模式是趋势
“‘3+4’就是一种多元录取的探索。”青岛电子学校副校长陈伟表示,“3+4”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七年的一贯制培养 ,能提前学习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将来进入大学后比普通考进大学的学生有更强的特长优势,另一方面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开放了另一种上大学的渠道,不再全挤着考高中上大学。
在此次公布的国家招生考试改革中,主要任务和措施也提出,将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总格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而“3+4”和“3+2”的培养模式也将在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以及探索多元录取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今年和青岛旅游学校合作探索“3+4”联合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两所学校的强势专业,而这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也将会给学生带来实质性变化和新颖的成才方式。“我们的培养方向有两个,一是培养出五星级国际酒店主管以上的专业人才 ,二是培养面向欧洲和南美洲旅游的旅行社高级管理人才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夏同水告诉记者,“3+4”本科专业很有就业针对性,在中职注重实践能力锻炼,在本科大学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培养出的人才更有就业针对性。 记者 魏海洋 张同顺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