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部分大学生村官从不在村上班 在社会工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2012-12-23 09:19:00
费三元
“村民说两个月之前到村一次,电话联系本人说在郑州学习”、“ 和本人联系说人在鹤壁市,错把村长说成姓张,不熟悉村情,很少到村”、“村会计郭某说一直未听说有大学生村干部分配到村,可能在乡办工作,但在乡办调查时未见此人”、“本人不在村,和本人电话联系为外地手机号,且无人接听,村民没听说过此人”……以上是濮阳市委组织部跳过基层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县委组织部、乡镇组织科,直接对某县100多名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做的排查,报告撰写者为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工作人员。
在“检查情况”一栏,每名村官的在岗情况都能通过“村民意见”反映出来。“‘群众熟悉与否’是这次检查的重点,不熟悉群众、不进村,还当什么村官?”组织二科负责此次排查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市委组织部从今年5月开始对全市1865名大学生村官中的438人在岗情况进行抽查,排除因生病、生育、入村时间短等原因造成不熟悉村情的,查出不能坚持到村工作人员30人;对于乡镇和其他单位擅自借调的,责令借调单位及时让大学生村干部回村工作;对于不坚持到村工作的24人,已经解除聘用合同;对于个别领导干部包庇、袒护脱岗人员者,进行了严肃追究。
半年多抽查下来,这位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干部发现,组织部门考核水准的高低、考核内容的仔细与否,对大学生村官“到岗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濮阳:不能让个别乡镇、个别村官的问题影响整个村官队伍
“老乡你好,咱们村有个叫孙伟的孩子在这儿当村官,你知道不?”在濮阳县鲁河乡李家庄村,濮阳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从村子的最东边走到最西头,沿途询问村民、到村里的超市药店询问老板,并有专人摄像留证。每名村官的考核需要征求20名以上村民的意见。
组织部门抽查的程序是:先进行大范围电话抽查,锁定一部分可能有问题的村官,再针对这部分人进行下村走访调查。如果村里超过10人不知道大学生村官的存在,市委组织部就会责成县委组织部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并上报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
《濮阳市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规定,在年度考核中,对于年内无正当理由连续15天或累计超过30天不参与村里工作的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凡是定为不称职等次的,要予以解聘。
过去,这项规定并未得到最有效的执行。“规定看上去很严厉,但实际操作有困难,尤其在考察部分,组织部门不容易考察到。”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定期抽查“村民熟悉程度”,是目前来看最为行之有效的考察办法,“到底做得怎么样,问问村民,就八九不离十了”。
不久前的一封网友投诉信,更加坚定了组织部门考察大学生村官走“村民路线”的做法。
“村官被选聘到村里,就是要在村里奉献,做好农村工作。可是南乐组织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从不在乡村上班,都是交点钱,全年在社会上干活儿。快管管吧!”这封措辞严厉的投诉信从濮阳市委书记信箱被转到市委组织部门,不到两周,组织部门就通过随机抽查的办法,对10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
12月6日,濮阳市委组织部做出官方回应,“对于群众不熟悉的大学生村干部,视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留职察看和解聘处理;对在乡借调的大学生村干部,责令写出检查,回村工作;要求南乐县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管理不严的问题进行整改”。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濮阳市有个别乡镇对大学生村干部思想工作情况过问较少,疏于管理,有的乡镇还以各种名义长期借用大学生村干部在乡镇工作,致使大学生村干部类似包村干部,较少时间到村内工作;还有个别大学生村干部长期请假,存在脱岗现象,“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个别乡镇和个别村官身上,却对整个大学生村干部队伍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也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必须严肃查处和坚决纠正”。
据悉,在濮阳大学生村官量化考核的100分中,村民评价占45分,村干部评价占35分,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评价占20分。
“非本地人”不能成为“不被群众熟悉”的借口
对于濮阳市委组织部的大面积排查工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大学生村官李伟(化名)表示“不能理解”。李伟在村工作3年,自称“每天都在村里”,却只认得全村5500多名群众中的十余人。
“一方面我的记性不好,可能有50个以上的村民认识我,我却未必认得他们;另一方面,我们村的老百姓特别‘抱团’,我是外地人,冷不丁凑上去聊天,说自己是大学生村官,人家还以为我臭显摆,神经有问题呢。”刚当村官那会儿,李伟至少能坚持一周进村溜达一次,如今,他三四个月也下不了一次村,“没啥收获。我觉得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任务是补缺,我现在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
李伟说,“濮阳模式”似的考核,自己很有可能“通不过”,“没必要这么搞”。
与李伟的观点相反,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凤城乡南王村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吴中涛非常赞赏濮阳市委组织部的做法,“群众熟悉是对大学生村官最起码的要求,‘非本地人’不是借口”。
吴中涛2009年刚上任那会儿,每天都坚持写“民情日记”,今天到过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和谁在一起,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家每户都到过,每到一家都要介绍自己是大学生村官,叫小吴,毕业于山西大学”。直到今天,他还能坚持每周3天下村走动,遇到小麦收割季节,哪怕请假不去县城、市区开会,也要天天在村留守,“24小时都在,联系收割机来村里帮忙,还要做好防火工作”。
南王村不到600名村民中,98%以上的人都与小吴互相认识,而且还有“礼尚往来”,“哪家哪户有个红白喜事我都会出份子”。
与吴中涛一样,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刘志国,不是本地人、也不是少数民族,却与村民打得火热。全村1398人中,少数民族占了90%以上,其中至少有200人认得他,并能叫得上他的名字。小刘住在乡镇,每周保证至少3天在村里。
就在上周五,小刘下村“了解情况”,还帮二十余户村民解决了饮水难题。这些村民的居住地距离村里的统一取水点路途遥远,饮水不便。“他们自己还没来得及跟村里反映情况,我刚好下村,了解了情况”。小刘随即与蓄水池承包商联系,在这些村民的居住点附近增加了一个出水口,“不管是什么民族的,能帮村民解决问题,他们就认可你”。
值得注意的是,吴中涛和刘志国所在的山西、四川两省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考核都有“村民意见”的相关内容,而李伟则并未听说黑龙江省组织部门会了解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
在岗村官:组织部门检查不力,将影响工作积极性
听说濮阳大面积抽查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长期在岗到村的大学生村官张玲(化名)表示支持,他直言,“随机抽查才有约束力,固定考核没什么用”。
就在两天前的全县村官大会上,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所作所为令张玲不耻,“居然有人一边当大学生村官,一边到市里打工,拿两份工资!我们镇上有两个村官,一年下来只到村里去过两回!”
张玲说自己当大学生村官月薪2000元,原本是奔着在基层累积经验去的,结果却越发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不是别的,总是听说有人考了公务员、有人从来不进村、有人在外打工,觉得自己干得特别没意思,所有村民都认得你、都觉得你好,又有什么用?”
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抽查的“濮阳模式”应该被大范围推广,“定期检查可以作假,对我们这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不公平,不干活儿的和干活儿的年度考核成绩很有可能一样”。
江苏省某市市委组织部青干处处长杨林(化名)虽然赞同濮阳将“群众熟悉程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却对具体做法持保留意见。
“每次市委组织部都去下村走访,成本是不是太大了?”与濮阳类似,杨林所在的市委组织部也将“群众满意度”列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的一项指标,但所占比重不如濮阳来得大,“有些村官可能承担拆迁、平坟工作,满意度就会下降”。
杨林说,“群众满意度”调查主要通过县、乡两级组织部门发放问卷进行,针对每名村官调查约100名群众,只有超过80%群众评分“不满意”,才会走组织程序处理被调查村官,“只能当做一个参考指标,占的比重不是很大”。
杨林见过有的大学生村官群众评价不高,但出勤率、工作绩效评分都不错,“这样的人不能说解聘就解聘,还得综合考量”。
但对濮阳市“不定期抽查”的做法,杨林表示赞赏,“组织部门要多投入很多精力,但不定期抽查的效果应该比定期检查要好得多。”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