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8日 星期二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热点

失湖渔村:拿什么续接“水优势”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4-02-28 10:32:00

关键词: 永胜北村 渔村 渔民 蔬菜村 内塘

  ◤居于水上多年的渔民,早已习惯了以舟代步的出行方式,推动渔民上岸的陆居工程依旧任重而道远。图为渔民用船只运送生活用品。

  永胜北村,“三面江苏,一面大湖”,位于烟波浩渺的微山湖畔西南角。靠水吃水,这一湖清水就成为永胜北村最大的优势。然而,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需要,微山县2012年初着手对湖岸渔业养殖进行清理,永胜北村养殖面积锐减。在失去圈水养殖这个最大的生存依赖后,渔民只得另谋生计,转型探索如何续接“水优势”。本报记者2013年初春曾在此蹲点采访,一年岁月倏忽而过,2月12日,本报记者再赴渔村,详细调查永胜北村在自救路径上的收获与彷徨。

  【记者手记】

  对诸如渔业村、蔬菜村、旅游村及帽子村、草编村等各类专业村来说,单一的资源禀赋既是优势,也是风险。单一禀赋是专业村发家致富的依赖。可一旦因为政策、市场等因素,禀赋遭遇“挫折”,专业村就将陷入生存危机。其后续发展,将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在这段至关重要的转型期,各种“纠结”和不适应会接踵而至。此时,既要看专业村的自救行为,也要看政府的政策扶持。蹲点永胜北村,渔民洗脚上岸,多是靠自身努力,本应发挥引导作用的一些政策却遭到渔民摒弃。期待扶持政策尽快给力。

  自救:有无“内塘”差距明显

  自救中的永胜北村,一年收获喜忧参半。

  永胜北村2万亩大湖“网围”如今仅余3千亩,大湖的水,很难再用了;“内塘”的水,则成为村民的指望。为深入挖掘养殖潜力,部分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永胜湖蟹专业合作社,加大内塘养殖的品牌建设。

  村支书刘林举介绍:“2013年5月,‘蟹大王’上海王宝和大酒店和高楼乡签订合作协议,湖蟹销路更有保证。微山湖螃蟹通过徐州机场和火车站运往各地,行销全中国。微山湖螃蟹的名号,愈发响亮。”

  得益于日益响亮的品牌优势,“内塘”养殖户收入“水涨船高”。村民邱德祥共有80亩内塘,去年纯收入27万元。他笑呵呵地说:“今年形势不错,能赚到32万。”刘林举靠着四个内塘,一年也有20万。拥有内塘资源的村民们,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而部分失湖的渔民,则因缺少内塘资源,处境失色不少。打工,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然而纵使辛苦一年,多数人却因生存技能单一,面临增收困境。刘林举的大女儿刘培霞和二女儿刘培雪,就是个例子。

  刘培霞和丈夫贷款买了一艘价值100多万的单驱船,在京杭大运河上运输为生。刘林举告诉记者:“两人每月要还银行13000多元的本息,压力特别大。今年春节,两口子就是在苏州过的。”

  刘林举的弟弟刘林平,更因不堪忍受艰苦,索性卖了单驱船,在村里开了家小超市。“开船实在太累,我和老婆曾轮换着连续开了60个小时,太辛苦了,干不下去。”可即便似此番含辛茹苦,两人一年下来也就挣个五六万块钱。

  刘培雪的丈夫在煤矿干临时工,今年厂里不要临时工,他还要另找活干,别说增收连生活都成了一道难题。“有内塘的干半年、歇半年,一年轻轻松松几十万。我们累死累活,跑船一年也就五六万。差距太大了。”有无内塘资源,成了永胜北村富裕贫困的“晴雨表”。

  除却对现状有不满,失湖渔民对未来也不无忧虑。村里耕地全部流转给了徐州人,每亩地一年600元租金,靠其养家不太现实。一些渔民担心,“跑船都是力气活,老了就干不动,又不擅长种地,今后怎么办?”

  上岸:不足全村八分之一

  因为再不能“圈水养殖”,有些渔民开始放弃住船,“洗脚上岸”转向陆居生活。但陆居工程的推动,却难点重重,步履维艰。

  记者发现,渔民们多知上岸住楼的益处多多,却难以下决心上岸。其中缘由,既因上楼成本太高,也为养殖模式所限。

  刘林举的二女儿刘培雪是2012年底第一批上楼的渔民。她切身体验到了住楼房的优越性。她告诉记者,为了小孩子的安全,大人们要在身上系根绳子,另一端拴住孩子,孩子身上穿救生衣。船屋的彩钢板较薄,防寒防潮能力很差,时间久了,渔民多会患上关节病。刚满花甲的刘林举已感觉到了身体的变化:即便微薄的雾气,关节也疼痛不已。他问记者:“这算不算职业病?”

  楼房虽好,代价却颇高。为了上楼,她花费12万元买房子和车库,另花5万元搞装修,为此欠下了累累债务。因为“钱袋子”捉襟见肘,她家一直未安空调,看到记者一行揉腿跺脚,刘培雪有些尴尬地说,“渔村特别冷,不好意思。”

  为了上楼,失湖渔民钱袋子瘪了。上了楼,“内塘”渔民的工作也不好做了。邱德祥表示:“住在船上干活太方便了,住楼上太折腾。”“内塘”生产区与居住区之间,足足4千米的距离,成了阻挠渔民上岸的重要原因。

  为了让渔民安心上岸,永胜北村先修了一栋住宅楼,共六层合计30户;现在又新修了2栋楼,60套房子只卖掉30套,二者合计有60户渔民上岸,不到全村486户的八分之一。

  在上岸进程中,大家最关心的政策扶持,也一直迟迟没有着落。“没有政策支持,上岸压力很大。”据刘林举介绍,微山县对上岸渔民仅补助2万元,且必须“先把渔船砸掉”。在如此高昂的代价前,基本没有渔民选择砸船领钱。

  希望:村口何时修座桥

  虽然村民的生活方式走向分化,但刘林举说,永胜北村“去年不孬,变化很大”。

  永胜北村、永胜南村、微西村、渭河村如今共用一处庄台(围湖夯筑的宅基地),组建了一个新的居住区。以船为家的生活正在改变,新的村庄已拔地而起,教育、医疗、通讯、交通等基建和服务保障正在跟进。

  庄台上,永胜北村和其他三个村共建了永胜寄读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用于四个渔村的孩子教育。2013年大家出资加固了校舍,将来还要再修建两座教学楼。

  此前,医疗问题曾长期困扰渔民,是萦绕渔民心头的“老大难”。“新农合看病报销只能去微山县,但交通太不方便,有疾病来不及去医院。而到附近的徐州医院,却不能按新农合比例报销。”后来在微山县的努力下,庄台上的四个村庄终于可以到徐州庞庄医院看病报销。

  “以前村里手机没信号,数字电视进不来,通讯基本靠吼,对外联络几乎是空白。”刘林举说,2013年,手机信号塔和数字电视信号都走进了渔村,结束了渔村通讯与世隔绝的历史。

  “从前住水上,出门靠船。现在上了岸,村里没公路,出行很不方便。去年修了1500米水泥路,一年渔民就买了20多辆车。今年准备再修一段,把渔村和楼房连起来,到时上岸买车人会更多。”刘林举描绘着永胜北村的未来蓝图,似要构建一座颇有现代化气息的居民区。

  但即便通讯、交通等都有了可喜的变化,渔村“偏狭”的格局仍未改变。从高楼乡赶往永胜北村,经过一座“微西渡口”,过了下午四点,渡口就关闭了。记者晚上回微山县时,只得从徐州绕行。

  “村北面修了两座大桥,但都不通村里,平时没人经过。为什么不能在村口修座桥?有了桥,对外交通就活起来了,渔村肯定会更好。”在刘林举眼里,永胜北村的交通要是活了起来,失湖的后遗症无疑会减轻不少。“我们下一步的努力重点,就是要把永胜北村和微山县的交通给通畅起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