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 听听来自基层的心愿
来源:健康报 作者: 2014-02-07 15:41:00
杨若濒(右)在出诊。 王燕松摄
周凤武(左)与同事们在贴春联。 王燕松摄
马年伊始,每个人都在编织着自己的新年愿望。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请他们讲述在新的一年里,有怎样的新愿望、新期待。
乡村医生张波
想办一家老年护理院
张波,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乡墓前村医生,2013年,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张波被推选为“特别关注乡村医生”。
张波已经当了近18年乡村医生。他不仅在卫生室行医,由于湖区渔民外出看病不方便,他还经常自己划船到渔民家中送医送药,被村民们称为“两栖”大夫。
张波说,墓前村只有一个村卫生室,但覆盖面很广,服务半径约20平方公里。现在他所在的村卫生室一天的门诊量基本维持在100人次左右,“夜间经常出诊,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我就住在卫生室,乡亲们有事就来喊我”。张波说。
就在记者采访张波期间,他被临时叫去出诊,“一位老乡突然喘憋,让我过去给看看,帮忙打个止痛针”。
张波说,微山岛内的青壮年人农闲时多到外地打工,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很多。他们平时收入较少,有了病就更为拮据。为了给村民们解除病痛,他多年来一直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来这里看病不用带钱,不需要抵押证件,也不需要任何手续,看完病临走时记个账就可以了,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在他的卫生室,还有很多免费项目,理疗不要钱,包扎不要钱,五保老人来拿药也不要钱。18年来,张波账簿上的赊欠款已达40余万元,他不得不从农村信用社贷款60万元以维持卫生室运转。
为了破解卫生室资金上的困境,张波只好和妻子养鱼和螃蟹,并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偿还贷款。村民都说,如果不做乡村医生,张波依靠渔业养殖早就致富了。张波说,未来一年,要继续把村医工作干好,按照国家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让岛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说起新年愿望,张波说,自己有个梦想,就是在微山岛上建立老年护理院。“老年人生活质量很差,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往家寄钱,但是老人自己也说,钱不能代替儿女,有了病痛还是需要人照顾。现在地方政府很支持我,帮我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也将按照床位给予一定补贴。”
肿瘤科医生贾钰铭
让癌症患者不再痛
“关注肿瘤进展是医生的职业需要,关注癌痛是医生的良心需要。”这是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一科主任贾钰铭的常用语。
“癌症只有少部分可以治愈,但癌痛大多可以被控制。”贾钰铭至今还记得一例非常典型的病例,一位晚期乳腺癌肝转移的患者,在常规化疗不能耐受的情况下,贾钰铭采用肝血管栓塞、交替肝瘤体内碘油、酒精注射,再配合小剂量的口服化疗,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治疗期间还能间歇工作和锻炼。
但这样的幸运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遇到。对于多数患者遭受的癌痛,贾钰铭很能体会。“简直让人痛不欲生,失去尊严。每年有那么多人会患上癌症,而80%的癌症患者都会遭受癌痛,这些人又该怎么办?”
贾钰铭带领团队借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机会,关爱处于最疼痛、治疗最困难的患者群体。他们按照要求,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认真的疼痛量化评估,根据病情进行剂量滴定,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即询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时进行剂量的调整。哪怕是剧烈的疼痛,也迅速遏止,第一天即把疼痛降低到可以耐受的0~3分,即轻度疼痛的状态,曾经痛不欲生的患者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贾钰铭说,实际上,晚期肿瘤患者基本在社区或家里治疗,如果基层癌痛工作做得好,那么患者不需要到大医院去奔波。为此他曾到基层进行课题调研,结果发现,中国的癌痛治疗,目前还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进行,基层的癌痛治疗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宜宾县横江镇为例,当地医务人员认为仅有少数的癌痛患者得到疼痛治疗;大多数的医务人员不太注重对患者进行癌痛治疗宣教;多数医务人员对规范癌痛控制知识不了解。
“推行基层癌痛控制,刻不容缓。”贾钰铭说,如果能把癌痛作为基层慢性病管理的内容,将是患者莫大的福音。可喜的是,目前宜宾市翠屏区卫生局已对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做了要求,将癌痛管理纳入目标考核中。这让贾钰铭看到了希望。
护士何遥
医患间多一份信任
湖南省株洲市二医院护士何遥,在巡查病房时被神智失常的患者殴打,头破血流两度晕倒,却在患者跳楼的一瞬间,伸出双手死抓住患者的衣服,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新的一年,何遥说,自己最大的期待是医患关系能够更加和谐。
2012年5月1日中午,何遥在巡视病房时发现,刚做完手术的患者杨大爷,突然情绪失控,正拔下身上的导管。何遥上前阻止的过程中,被打昏倒地,血流满面。
当何遥苏醒,发现杨大爷坐在窗户上。此时何遥赶紧站起来,在杨大爷跳出窗户的一瞬间,一把抓住杨大爷的衣服。在闻讯赶来的医护人员帮助下,终于把患者拽了回来。杨大爷得救了,何遥却多处受伤,仅头部就缝了4针。
事后,心怀歉意和感激的杨大爷家属拿出2万多元作为补偿,被何瑶婉拒了,“我只做了一名护士应该做的。感谢这份经历,让我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也更加懂得了医务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对于曾经误伤过自己的杨大爷,何遥心里并无怨恨,相反她一直惦记着杨大爷的康复情况。中秋节,她还和医院同事一起到杨大爷家中看望他。
“现在医患矛盾多,希望我的事情被大家了解后,能让大家增加对医疗行业的了解,增进对医生和护士的信任。其实,与患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心愿。”何遥说,现在的医患关系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普通医护人员来说,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尊重患者,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与此同时,她也希望媒体能够给医疗卫生行业多一些正能量的报道,让公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从而对医护人员多一点信心和理解。
县医院院长宋昌稳
改革要触及核心
作为一家基层县级公立医院的院长,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民医院院长宋昌稳的新年期待,和正在进行的改革密切相关。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怎么和基层公立医院的实际结合起来,有哪些配套政策能够落地,是我们做院长最关心的。”宋昌稳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宋昌稳心里有些没底,“实话说,没了药品收入这一块,医院损失还是很大,如果配套政策跟不上,医院的运行都会出问题”。
宋昌稳所指的配套政策,并不仅仅只是财政投入补缺口的问题。“在基层,不仅只是钱的问题。”他说,关键还是机制的建设。比如,医疗服务收费政策,这么多年不合理的价格倒挂,已经非常不适应现在的情况。而要动这个,就得从机制的根子上改。这也是他新年的期待所在——通过改革的深入,一套真正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能够破土而出。
另一个让宋昌稳苦恼,同时也充满期待的关键环节,是人才。这也是县级医院目前最为普遍的困扰之一。“由于人事权和编制都由县里统一控制,我们在高层级人才的引进上没有话语权,想要的人进不来。”他说,随着地市级乃至省级医院的扩张,县级医院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大批原有的人才也被挖了墙角。一进一出,人才更加成了老大难的问题,宋昌稳为此头疼不已。
在一些地方的改革试点中,已经提出了放开医院用人自主权的尝试,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推进,也将会逐步加快人才的合理流动。宋昌稳期待,新的一年,县里能够出台实质性的政策,让改革能够有新的突破。
精神科护士杜荣荣
盼精神病患回归社会
浙江省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杜荣荣,自从1989年毕业就被分配到这家医院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是舟山市最早的精神科护士之一。杜荣荣觉得,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精神障碍患者受歧视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善。“以前有人问我在哪家医院工作,我一说是精神病专科医院,第一反应是我的工作环境‘很可怕’。但现在别人知道我的工作后,会认为我的工作挺不容易的,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对患者进行更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不安、消极的情绪。”
在杜荣荣看来,如何找到一种模式,让度过了急性发病期、符合出院标准的精神障碍患者尽快走出医院,并在之后的康复期受到很好的照料,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尊重和认可,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社会康复体系缺失,就意味着回归家庭对大部分患者来说只能是一个梦想。杜荣荣表示,《精神卫生法》强调了精神障碍康复体系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为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提供技术指导”,但目前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机构缺口较大,许多患者由于无法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致使病情易复发。
杜荣荣说,精神障碍患者只有回归社会,才能避免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尽快走出病态思维,延缓甚至避免精神衰退的出现。事实上,康复期的患者是可以胜任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的,这就需要相关组织为他们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她认为,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开设“工疗站”,为当地精神障碍患者创造就业机会,安排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由政府出面为产品寻找合适的销路;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看护人员,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由医疗卫生机构为看护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让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动员更多的力量,政府、家庭、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区都不能缺位。”
疾控科长张发信
基层疾控早日升级
张发信,陕西省延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从事防病工作28年。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位被誉为“儿童健康卫士”的老疾控在工作中遇到了新问题。
张发信说,流动儿童群体越来越庞大,成为传染病多发的高危人群。“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来自偏僻的农村,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部分流动儿童是计划外生育,家长怕暴露目标,所以拒绝为儿童接种疫苗。”张发信说,对这部分漏种疫苗的儿童,如何安排补种,是基层预防接种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此外,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群众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张发信认为,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县区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配备足够的疾病控制工作人员,来满足辖区目标儿童预防接种和居民疾病控制工作需求,保证服务数量和质量。提高基层临时聘用防疫专干的工资待遇,调动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对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并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核,使所有人员能够全面、系统、熟练的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县区政府应当把疾病控制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分配上向免疫规划工作倾斜,弥补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工作和接种补种经费的不足。争取早日实现儿童异地接种资料联网和信息共享,强化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
社区医生杨若濒
社区卫生需更多支持
杨若濒,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中医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47岁的他在社区中医的岗位上奋斗了22个年头。2012年,他获得了北京市十大健康卫士称号。
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全面启动,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片儿医”服务模式。杨若濒也开始了带领中医科室进行中医中药进社区的探索。
作为中医科主任,他将“如何让中医的各种诊疗技术在社区大力开展”作为在业务主导方向;将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相结合,每个月组织健康大课堂,将中医简便的技术传授给居民,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认同。社区居民患了病,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看病,就到中医科找杨大夫。”尤其对老年患者和行动不便的患者,杨若濒不顾自己行动不便,始终坚持“服务到家”,或上门服务或电话回访,让患者和家属十分感动。
杨若濒说:“我是属马的,今年刚好是我的本命年。我希望国家对社区医疗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因为基层情况比较复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除了门诊、出诊还要做非常多的健康教育和很多社会工作。同时,杨若濒希望在医保政策的配套上,能对中医服务的定价更加合理。因为,物价上涨已连续多年,从物价上涨的指数上看,至今还在执行1997年的价格,体现不出中医服务的价值。”
卫监执法队长周凤武
为百姓保就医安全
今年42岁的周凤武是北京市海淀区卫生监督所打击非法行医执法队队长,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
2008年的一天,该卫生监督所接到群众举报,在西北旺镇的一个村里有多家紧邻养猪场的非法豆制品加工场所。周凤武立即带领队员赶往现场,对举报涉及的8家非法加工厂,共计1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场地给予依法取缔,并当场销毁了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原料和成品。他没有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主动提出帮助工厂负责人王某建立一个正规合法的加工厂。周凤武为王某设计工艺流程图,带着王某学习管理经验,协调各个有关部门的审批,帮助建成了豆制品生产厂。王某激动地说:“周科长的认真执法教育了我,我一定要做个守法的经营者。”
周凤武在担任打击非法行医执法队队长后,从2009年到2013年间,带队取缔了1200余家非法行医场所,使海淀区的非法行医得到了有效遏制。2010年至2013年,他连续4年荣立三等功。“取缔非法行医,就是砸了违法者的‘饭碗’,暴力抗法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去执法只有2人~3人,有时要面对上百人的围观甚至是围攻。有些围观者同情违法者,站在违法者一边,谩骂甚至采取暴力。那时就需要‘110’的警察来为我们解围。”周凤武说。
采访中,记者问周凤武新的一年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说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黑诊所彻底消失,百姓就医更加安全。
责任编辑:王永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