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黄岛 > 黄岛新闻

创新驱动发展 人才聚集成西海岸新区发展最强动力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李晓哲   2017-06-09 09:24:00

关键词: 新区;虾青素;智慧服务;技术集成化;微囊藻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王文辉

  《大学》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正是如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快速发展的写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平台520家、高新技术企业256家、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11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各区县首位;两院院士达到33人,国家“”专家30人,人才总量42万人、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新区三年飞速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而创新的背后,是新区先进的政策支撑,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

  “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绕梁不绝。过去三年,新区紧抓创新这一“牛鼻子”,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在下一个三年甚至更远,新区仍将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三个再造”注入最强动能。

  

  海晶化工项目夜景

  小小海藻中寻出大产业

  在青岛藻蓝生物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罐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藻类生长着。别小看这些藻类,从这些小小生命有无限的潜能挖掘,进而衍生出了一个大产业。虾青素,这种抗氧化能力千倍强于维生素C的物质正是从这些藻类中提取出来的,但它不溶于水,是脂溶性物质。在生产中,为了制作成方便食用吸收的产品,蓝藻生物采用纳米技术,用极其微小的油滴包裹住虾青素,从而形成一种水溶性的冲剂,只需要白开水冲泡就能服用,增添了生命活力。

  青岛藻蓝生物有限公司创办于2015年11月,这个年轻的公司致力于海洋微藻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并以此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强大动力和源泉。创新离不开人才,藻蓝生物创始人陈伟博士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陈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近20年,先后两次留学美国,2009年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资助;荣获2014年青岛市黄岛区智岛计划首批领军人才奖,2015年获聘“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016年入选“泰山学者产业领军人才”。

  在淡水水华藻类的研究中,陈博士对我国蓝藻水华优势种微囊藻及其毒素的环境生态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前,藻蓝生物已组建了以陈伟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的海洋微藻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及油脂转化研发组和以刘永梅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的海洋藻类活性多糖和天然色素研发组以及以陈晶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的藻类活性多肽及蛋白质研发组;并培养、组建了一支年轻、富有创新能力、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人才团队,团队成员研究方向明确、专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强。另外,企业也和国内外藻类学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及其团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武汉大学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为公司的人才储备做出努力。

  如今,藻蓝生物手中掌握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包括攻克了高产虾青素生产藻种发酵兼养殖技术,开发微藻兼养殖体系高效生物反应器及配套技术,红球藻粉高值转化技术集成化,发展高纯度螺旋藻藻蓝蛋白产业化提取技术等。

  年均科技经费超两亿

  “创新”已经成为新区近年来最显著的关键词。近年来,新区瞄准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了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市场交易为机制、以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这一切作用的结果就是推动了新区产业转型发展,并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火炬黄岛船舶与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个国家级牌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创新驱动,新区首先从政策上予以最大程度扶持,吸引创新要素落户。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9条政策为国家级新区首创,9条政策突破原有力度,改革力度和政策支持程度空前,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活力。编制了《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高新产业规划》,形成了“1+2”创新驱动发展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创新创业十条,全面实行以奖代补、以赛代评和重大项目后补助制度,为“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优良顶层设计。年均投入科技经费2亿元以上,支持科技项目进行中试和产业化。

  科研最关键的环节是成果转化。新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具备技术需求、成果发布、中介服务等功能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技术市场,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平台已投入运行。新区还不断加强科技成果保护,组建了全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和巡回法庭,首创全国进出口环节专利执法协作机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日益健全,营造了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环境。加快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挥功能区科技创新主战场作用,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共同体,中石大、山科大先后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和《山东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试行)》

  人人创客,激发最大潜力

  新区在省内率先开展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试点,首批试点单位已顺利完成试点工作,成功经验在全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座谈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山东科技大学等离子熔覆技术、矿山安全多功能钻机技术、振弦传感技术、供电安全控制系统、极化水处理系统、大型锂电池组管理系统和车载式移动测量系统等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成果在山科大科技园转化落地。

  创新的发展机制也在新区遍地开花。明月海藻集团是西海岸新区一家专业从事海洋生物开发利用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明月”牌海藻多糖年产1.3万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33%,海藻酸钠、藻酸丙二醇酯等主导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为激活更大的发展潜能,该集团围绕海藻生物产业链,企业深度实施“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发展战略,通过设立投资基金,提供产业配套、服务,搭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产业链孵化体系,打造并联平台的生态圈,把企业传统的管控组织变成新型创业平台,让企业员工成为平台上的创客。先后孵化、培育出了如明月爱熙化妆品、明月蓝海生物、明月文创、吉海营养科技等20余家科技创新小微企业,诞生30个科技创业团队、70多个优秀创业项目,通过打造企业“创客”创业平台,让每名员工都成为创客,全面激发员工创业的积极性,实现员工为自己工作的创业梦想。人人创客的“明月模式”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鲜明样板。

  给创新足够大的舞台。新区还发挥大功能区科技成果转化主战场的作用,以开放创新的理念打造全要素集聚、国际一流的园区平台。以中德生态园、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为代表的大功能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如火如荼,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百亿级高精尖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国家海洋基因库、慧与大数据、哈工程科技园等一批高端项目在各大功能区落地转化。新区还新组建8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区市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23家,其中,国家级1家。科技孵化器开工面积347.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6.45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面积127.85万平方米,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25家,其中国家级11家。

  

  陈伟向记者展示各种藻类种质资源。

  三创助力,新区高速前进

  全局发力使改革创新结出累累硕果,三创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在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未来将聚集一大批国内顶尖高校;而在西海岸全域内,仅2016年就吸引了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在内的11所国内知名高校相继落户西海岸,西海岸“高校朋友圈”的迅猛扩张还将继续,未来五年其高校总数将达到20所左右。

  三年来,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平台520家、高新技术企业256家、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11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各区县首位;两院院士达到33人,国家“”专家30人,人才总量42万人、占全市的四分之一。

  新区获批以来,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25家,其中国家级11家,在孵企业超过1500家、入驻创客突破4000人,规模居全市首位,是“十二五”总量的4倍。一批以“139”筑梦工坊为代表的社会型、OVU创客星为代表的园区型、明月海藻孵化器为代表的产业型、山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学院型等优质众创平台已成为“三创”行动的主战场。新区还依托同济大学和国际创新联盟,建成了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和IUIA青岛国际创新中心,以企业化运作为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连续创业者集聚“智造”时代创新要素,积极打造高度融合、开放包容的众创生态。

  2015年3月,新区在省内首次、全国第五个对创新创业服务运营服务采购,充分依托创业黑马在一线城市的优质资源和重度垂直的精英教育理念,在项目的发现筛选、创业辅导、融资路演等方面进行专业运营服务。此后,西海岸创客联盟上线运行、“西海岸黑马特训营”正式开营,让新区创客“足不出户”即可对接国内一流资源。还成功举办新区首届“三创”大赛和2016年春季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82场,服务创客6000余人次,44个项目获黑马大赛全国决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1个项目获得机构投资,项目估值突破20亿元。

  转化成果,打造人才高地

  所有的创新离不开高端科研人才的强大支撑。新区以省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出台了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30条政策,结合616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布局,以核心政策、承载平台、优质服务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区落户创业。

  为了引来人,留住人,新区设立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以一流政策吸引一流人才。比如新区在支持引进具有高端水平的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团队方面,一经认定就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还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对引进并经认定的顶尖、领军、紧缺人才,分别给予100万、20万和6万元的安家补贴。顶尖和领军人才创办的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贷款贴息,并提供3年内免租金、面积为100~2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等等。 

  在良好的人才政策推动下,2016年,山东科技大学引进的以戴宏杰教授为核心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高层次人才团队获市区两级1亿元综合补助支持,是全市两个首批顶尖团队之一。张新功等5人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新区万人计划专家培育实现零突破。郅立鹏等3人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占全市三分之一;崔云龙等6人入选经济建设领域的山东省智库专家,占全市三分之一;李立功等11人入选第三批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牛青山等6人入选新区第二批顶尖和领军人才。

  高端人才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高端人才引进培育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引进人才的同时,新区注重存量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训。组织各功能区、镇、街、高校等专业管理人才到上海等地参加科技成果转化专题培训,积极组织参加青岛市技术经纪人、科技评估师培训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任培训班,全力打造服务基层的技术经纪人梯队。

  创新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区迈向新的征程,创新将成为最强驱动。策马弓已满,直将擎苍天。

  

  青岛双星全球轮胎行业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

  [ 新区三创人物志 ]

  获批国家级新区,这片土地像被激活了一般,每一个细胞都在努力向上。三年来,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是他们的一点点力量,汇聚成了新区三年来总和的成长。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们每个人的创新创业之路集成,就是新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之路。

  ●杨仕炜 三次辞职创业,造就成功人生 

  杨仕炜2003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至2015年从事器械推广销售工作,在市场推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期间三次辞职创业,领域涉及互联网、营销、机器人自动化等多个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创业经验。

  2006年,杨仕炜辞去三一重工集团挖掘机营销公司西南大区经理职务,第一次创业。他投入近十万,与朋友合伙为客户提供网站优化和业务推广。这次创业没有成立公司,对于投入的资金没有合同及入股证明,对创业的商业模式没有清晰的定位,团队内分工也并不明确。这些使得这次创业持续了不到半年,以合伙人卷走资金收场,草草结束。

  2011年杨仕炜放弃年薪50万的工作,在杭州开始第二次创业,和朋友合伙从事节能制冷设备配套用品的生产。有了上次的经验,他初期投入了五万,创业推进较为顺利。不久,妻子怀孕,在杭州水土不服,出现身体不适。“出于一个男人的责任”,杨仕炜被迫结束第二次创业,带妻子回到了青岛。

  2015年,杨仕炜第三次创业,成立青岛海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为汽车、农业机械等行业的生产车间提供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多种产品。此前,杨仕炜用一年半的时间接触这一行的业内人士,走遍了包括山东、江苏、天津、河南、河北、北京等在内的多个地区,透彻了解了机器人自动化行业。“在进入一行之前先要了解这行,包括资本市场、终端客户、行业应用等。空有一腔热血、盲目创业是不现实的。在了解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加上靠谱的合伙人,组建互补的团队,才能按部就班、分工协作走好创业这条路。”现在他的公司干得风生水起,自己的事业也开始从这里启程。

  ●朱绪亮 收集消费大数据,推出智慧服务

  朱绪亮大学读的是电气工程和管理学的双专业,但他却是大数据的狂热爱好者,因而联合成立了青岛本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03年,大学毕业的朱绪亮进入了司法部门,有了别人眼里的“铁饭碗”;八年后,他决定“跟着兴趣走”,辞职“下海”,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从2011年到现在,他涉足过O2O、线上营销和供应链等多个工作领域。2016年下半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有些年头儿”的他,瞅准了大数据的风口,和几位志同道的朋友合作成立了青岛本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就是通过多个平台推出线上服务渠道,收集和分析C端用户使用这些渠道时产生的数据,从而得到基于受众消费习惯的大数据结果;将结果反馈给B端商家,以此为指导进行精准服务和营销。”朱绪亮说。而目前,该团队已经以微信为主要平台,推出了多种“信息收集渠道”。这些渠道不单纯是为了收集信息而产生的,它们本身就可以作为单独的应用平台,服务受众。“袋爷”就是其中一个平台,朱绪亮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免费面向全国用户。通过它,受众可以设置自己的微店页面进行产品销售;同时可以利用分销功能,将产品分享给其他用户,自己赚取分销费用。”这个过程中,团队便可以通过后台收集得到用户在不同领域使用这些功能时产生的消费习惯。

  下一步,该团队还将针对不同垂直行业,开发相应的服务平台和APP。朱绪亮举了个例子:“面向餐饮业推出智慧餐厅,可以提供线上点餐、外卖业务等增值服务。在向商家收取一定运营服务费进行盈利的同时,还能通过后台收集消费者在饮食方面的大数据,以此为基础把信息共享到多个餐厅,有针对性地推出新服务。”他说,这样的模式下,B端可以快速准确摸清C端用户的喜好,提供精准的服务和营销,减少试错环节;而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到房产、KTV、酒店订房等多个垂直领域,不局限在某一行业。

  未来,朱绪亮认为大数据的“威力”不容小觑:“大数据行业还没有到真正的风口,整个行业还处在前期的铺垫中。像百度通过地图、浏览器等多个服务平台在收集用户的各类使用数据。而大数据爆发的突破口可能就是将整合的信息市场化应用:通过大数据,把B端和C端打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消费的效率。”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