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今年首场海葬昨举行 716位逝者回归自然(图)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6-04-18 08:47:00

关键词: 海葬;生态殡葬;回归自然;路引

     

  逝者家属将鲜花撒向大海寄托哀思。

  来自济南的81岁老人,来送儿子一程。

  4月17日上午,本市第73次海葬公祭仪式在八大峡码头举办,这也是青岛市今年首场春季海葬。本次海葬,716位逝者的骨灰被撒向碧海,回归自然。据悉,本市自1991年实行海葬以来,至今已经有10878名逝者长眠大海。

  今年新设“路引”,庄重有序

  17日上午8时,八大峡码头准时开始了庄重肃穆的海葬公祭仪式,现场哀乐低回,在主持人读完荡气回肠的海葬祭文后,家属脱帽行集体默哀礼一分钟,缅怀逝者。随后,现场鸣礼炮9响,海葬船起航,驶入到指定海域进行骨灰撒海仪式。

  本次进行海葬的716位逝者,主要来自青岛市,有519位,外地逝者主要来自济南、淄博等地,共197位。仪式本计划于4月16日进行,由于天气原因,推迟到4月17日举办。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春季海葬除了延续以往庄重肃穆的海葬公祭仪式外又添一亮点,公祭仪式台旁增加了用罗马柱和绿地毯铺设的路引,在公祭仪式行礼结束后,家属在现场乐队哀乐伴奏下穿过路引,按序登船,整个海葬过程庄重有序、更具仪式感。

  “死后回归大海是理所当然”

  “我今天是来完成父亲遗愿的。”码头上,今年56岁的李先生抱着父亲的骨灰对记者说,他是地地道道的青岛人,对他们一家而言,对大海有一种难以言尽的情怀。“记得1991年,咱青岛市民政部门首次举办海葬时,家人就把奶奶的骨灰撒向了大海。此后的多年,我们每逢清明,就带着鲜花来海边祭奠。”李先生说,和奶奶一样,父亲生前的遗愿同样是进行海葬,“父亲曾说,他生在海边,死后回归大海,是理所当然。”

  带着悲伤,今年78岁的王老太在孩子们的陪伴下,步履缓缓地走过绿毯。“我老伴是海军军人,一辈子与海为伴,生前留下嘱托,去世后要回归大海。”虽然年近八旬,王奶奶毅然要随孩子们一起参加丈夫的海葬。

  来自济南的刘老太今年72岁,在儿孙的陪伴下给丈夫海葬。“我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丈夫退休前是化工厂职工,我则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33年,我们两个人生前就商量好了,百年之后都进行海葬,一方面我俩都喜欢大海,另一方面海葬不仅绿色环保还节约土地。”刘老太言谈中透露着豁达,“人走了啥也带不走,不要给儿女留负担。我还有个想法,就是去世后捐献遗体,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海葬成岛城生态殡葬名片

  据介绍,青岛市于1991年率先行动,面向全国推出节地生态安葬新式葬法——海葬,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报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辐射至全国各地,每年海葬外地逝者的比例已增至25% 以上。海葬已成为青岛市文明殡葬、生态殡葬的一张名片。

  记者从青岛市殡仪馆了解到,市殡仪馆每年平均火化量11000余人,而当前每年在青参加海葬达1000余人,已占到约10%的比例。近年来,本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对海葬的补贴力度,岛城逝者参加海葬财政予以补贴,2010年10月份起,青岛市执行对本市户籍居民实行免费海葬的惠民政策,至今已惠及6164名逝者。

  为保障逝者家属出海的安全,今年,市殡仪馆还为参加海葬的逝者家属每人买了一份意外保险,保额最高50万元。文/记者 张同顺 图/本报记者 高绪亮

  ■延伸

  是否建海葬纪念场所尚在探讨

  2013年起,青岛市海葬时增加了海葬公祭仪式,但有市民提出,海葬后缺少一个可以前往祭奠的场所,社会上出现建设海葬纪念地的呼声。

  “我父亲海葬之后,每年清明节我都带着几束鲜花到海边,把鲜花撒向大海。”选择了海葬的逝者家属王女士说,但祭奠的时候只能看看大海,感觉缺少实物寄托。

  对此,有市民提议,可以建设海葬纪念广场,或者在现有的合法经营性墓地中规划一些纪念区。不过,也有市民认为海葬本来就是一种节约用地的方法,如果再建广场占据土地资源,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目前,对市民的意见,市民政局的确在探讨这一问题,但目前尚无定论。

  当天的海葬仪式上,北京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现场推广网上祭奠的方式,在网上扫墓,在网络纪念馆平台祭奠亲人,彰显绿色祭奠、文明祭奠新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初审编辑:于潇潇
责任编辑:安玉生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