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职教发展规划:有实训基地 可读硕博

来源:青报网-青岛日报   作者:刘淼   2015-01-21 08:15:00

关键词: 实训基地 硕博 青岛电子学校 生产性服务业 职教集团

  

  2014—2020

   东、西、北三个部分的职教发展空间布局,与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一起脉动的技能人才培养谋划,开放融合、立交沟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在昨日下午举行的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发改委、市教育局、人社局、编办、财政局联合下发的《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描画出未来几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

   2020年职校生 22.5万人

   到2016年,职业院校在校生21.6万人,涉海专业学生占比达35%;中、高职生均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24平方米;形成3个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公共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以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完善。

   到2020年,职业院校在校生22.5万人,涉海专业学生占比达40%;大中型职教集团成为办学主体,建成3个职业教育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以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建成蓝色特征鲜明的区域职业教育中心。

   东岸、西岸、北岸 各具特色

   东岸城区: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

   东岸城区顺应制造业和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向周边产业功能区外迁趋势,逐步将部分主要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迁出中心城区。统筹考虑全市对现代服务业及城市生活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整合市区服务业职教资源,在崂山区建设青岛市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重点依托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高新职业学校、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青岛旅游学校等职业院校以及青岛大学等本科院校,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特色职业培训机构。重点发展以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及社区生活服务业等为主要就业方向的职业教育,构建全市服务业职业教育高地。

   西岸城区:打造海洋职教基地

   西岸城区紧扣国际经济合作区、董家口经济区、胶州湾保税功能拓展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及周边区域内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发挥西海岸发展腹地宽广、职业教育基础雄厚优势,重点依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青岛滨海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等职业院校、青岛理工大学等本科院校以及具备一定规模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积极承接东岸城区职业院校外迁扩建和新引进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落户。重点发展以船舶海工、石化化工、机械钢铁、汽车、家电电子、港航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主要就业方向的职业教育,打造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职业教育中心、海洋职业教育基地。

   北岸城区:职教公共实训基地

   北岸城区建设青岛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园区,大力承接东岸城区原有职业院校外迁。扩建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新建青岛蓝色经济职业学院。紧扣红岛经济区、城阳轨道交通装备功能区、城阳总部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重点依托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园区规划承接的青岛电子学校、青岛交通学校等院校、青岛农业大学以及具备一定规模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重点发展以机械、石化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房地产、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等为主要就业方向的职业教育,打造山东半岛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

   四县市:各发展1-2所大型职校

   围绕胶州、即墨、平度、莱西各市产业发展需求,体现地方产业特色,在四市分别重点发展1—2所大型综合性职业院校,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特色职业院校,与城区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功能互补。

   瞄准蓝色高端和新兴产业

   按照青岛市“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我市也将推进建设蓝色特征鲜明的区域职业教育中心,重点强化蓝色经济、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今后,我市将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强化对海洋产业中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还将紧扣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服务领域。

   依据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市职业教育也随之而动。为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我市将重点发展与物联网和云计算服务、“两化融合”及“三网融合”支撑产品制造、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关键产品生产等相关的专业;配合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与新型海洋工程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一代光电电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产品生产等相关的专业;配合生物产业,重点发展与海洋生物医药生产、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等相关的专业;配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与高速轨道交通车辆、海洋装备制造、航空装备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等相关的专业;配合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与新型环保设备、节能减排产品、静脉产业等产品生产相关的专业。配合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与风电装备、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组件、沼气设备等产品生产相关的专业;配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与锂离子电池、新型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配套设备等产品生产相关的专业。

   六点突破实现职教愿景

   《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六大重点任务,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升对外合作层次。

   职教生也可读硕博

   开放融合、立交沟通,成为不同以往的现代职教体系的“标签”,让职教学生拥有升学、求职更宽广的发展平台:可以优质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甚至攻读硕士、博士。

   《规划》提出我市将建立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系统化。我市将逐步扩大3年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年本科教育(“3+2”)、3年中等职业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院校范围和专业覆盖面,探索以校校对接方式与本科高校合作开展高职教育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试点,引导青岛普通本科高校将部分学院或专业向职业教育转型。

   发展紧密型职教集团

   区别于松散型的职教集团,我市将依托优势职业院校,加强与中小型优质或特色职业院校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参股等形式打造紧密型职教集团,提升集团内原有成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共享水平,在集团内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分工,促进教学链、产业链和利益链有效链接。支持在青优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组建高职教育联盟,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组团发展。

   选择5家企业建5处生产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将推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主体责任”,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双主体办学”。我市将研究出台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如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建设用地、设备折旧计提、企业对职业教育捐赠或投入的税务处理等方面。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我市将首次选择5家大型企业探索建设5处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由企业作为运营与管理方,与职教机构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实训任务。

   试点分类管理民办职业院校

   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规划》强调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市将选择1至2所公办职业院校开展多元模式投资办学改革试验。

   我市将积极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享受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的税收政策,并在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基础设施建设收费与税收减免、实训基地建设、职称评审、教师培训、评奖评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培训农村新成长劳动力

   我市将完善就业导向的职业培训体系,面向在岗职工、被征地农民、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和残疾人等城乡全体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满足提升职业能力的差异化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完善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职业发展生涯。鼓励培训机构按需确定培训职业,全面推广“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管,将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和就业率作为考核培训机构的重要内容,建立培训机构评级标准。

   新增名师名校长海外培训基地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规划》明确了我市将新增2—5处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海外培训基地。我市还将通过举办国际论坛、与国外院校师生互访等方式,推进青岛职业院校与国际组织、国家及地区在发展模式、教师培训、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开发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与此同时,我市将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资格认证机构、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和培训体系,鼓励职业院校参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评,培养国际通用人才,开拓职业教育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引进并增加外教比例,将国际行业标准融入相关专业教学。(记者 刘淼)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