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日本外交旧瓶装旧酒 强调拉美国给中国施压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12-12-30 08:55: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费三元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2月28日先后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卡梅伦、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越南总理阮晋勇和印度总理辛格举行电话会谈,并在当天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强调,将与印度、澳大利亚等与日本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加强合作。日本舆论认为,这是安倍为改善对华关系进行的系列“部署”。
一天之内与六国首脑通电话
安倍28日表示,目前亚洲形势紧张,朝鲜发射“卫星”,中国在海洋的活动日益活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两国关系,而且应该俯瞰整个地球来考虑日本的外交战略。其实,安倍在26日新内阁成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目前,日中、日韩、日美关系都存在很多问题,日本需要以一种俯瞰世界的视角思考包括构建与美国、俄罗斯、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关系的外交战略。
关于中日关系,安倍称:“通过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以及越南等战略性的重要国家构建信赖关系,(日中关系)也会有新的进展。”这已不是安倍第一次提倡“价值观外交”。2007年8月,安倍访问印度时曾大肆宣传日本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和建立所谓“大亚洲”伙伴关系,呼吁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同日本组成新的四国战略与经济联盟,在欧亚大陆外围形成一个“自由与繁荣之弧”。
日本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首相一天与六国首脑举行电话会谈,目的是通过与地域大国开展合作,形成包围中国的网络,从而给中国施加压力。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恶化的背景下,安倍试图通过推行“价值观外交”来巩固外交基础,以此来追求与中国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并达到“改善日中关系的目的”。
强调“拉美国给中国施压”
安倍26日强调,对日本外交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重新构建日美信赖关系,重新强化作为日美关系轴心的日美同盟的纽带,这是重建日本外交和安全保障的第一步。18日在众院选举刚刚结束时,安倍就与奥巴马进行电话会谈,他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及安全保障的基础核心,日本也将尽其所能保持各极势力间的平衡。安倍还希望明年1月访美,以尽快加强日美同盟。日媒认为,安倍力争突破现行宪法有关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规定,作为强化日美同盟的“王牌”。
日本共同社援引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日本把日美同盟定位为“在与日益崛起的中国交锋时,不落下风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提高亚太地区的日美军事影响力,那么中国也会改变态度,不得不从钓鱼岛收手。
路透社报道认为,日本新内阁的对华关系政策将直接影响日本的实体经济。如果不能及时改善对华关系,对华出口低迷状态也将长期持续下去,加大量化宽松政策产生的效果也会被抵消。
日本学者认为应直接面对日中关系
日本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新内阁应该积极采取现实的外交政策,直面日中之间存在的问题,不应该通过加强日美同盟、在亚洲构建“中国包围网”等方式,间接改善对华关系。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29日表示,日方在钓鱼岛上派驻公务人员会刺激中国国民的感情,在外交上不会得到什么利益。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毛里和子对媒体表示,日中之间应该参照《日韩共同宣言》,重新“清算”历史问题,日本政府应该向亚洲包括中国等国家的人民由衷道歉,并以联合声明等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此来重新构筑日中间的信赖关系。
毛里和子认为日本政府承认“存在领土问题”是可能的,日本政府需承认两点:一是存在领土问题,二是两国曾就搁置争议达成一致。从至今为止公开的政府间文件内容就可以了解到,两国政府间非正式地就搁置争议达成一致,这是事实,外务省官员也有人做过类似表示。
路透社援引瑞穗证券首席市场经济学家上野泰也的分析称,“中国可能正希望改善对日关系,但是如果日本方面继续采取强硬措施的话,那将会给日中关系带来巨大风险”。
(本报东京12月29日电)
>> 点 评
廉德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卷土重来,再登相位,在日本战后政治史上,只有吉田茂有过先例,此次安倍晋三梅开二度,重返权力顶峰,又一次创造了日本政治家东山再起的神话。不过,从执政理念来看,安倍这位6年前的旧人,好像并未与时俱进,展现出新意,旧瓶里装的还是旧酒。
首先,安倍强调日美关系是其外交的“基轴”。同其6年前就强调:“日美关系是日本外交最好的选择”,两者如出一辙。另外,关于修改宪法和重新解释集体自卫权问题也都与6年前一样,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军事干涉政策。
其次,安倍重视建立中日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这是他6年前提出的构想,当时他为两国关系的“解冻”做出了努力,现在他再次面临打开两国僵局的难题。不过,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他以围堵中国为前提构筑对华政策的特点没有改变。
第三,安倍重提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6年前安倍提出的外交理念,包括“日美印澳”安保对话机制,“自由与繁荣之弧”构想。现在,安倍依然没有放弃这个思路,继续强调与印、澳、韩、俄等国的关系,意在配合美国,包围中国。
6年前,安倍试图以价值观之弧为后盾,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来与中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今天,他又表示要增强日本的军事实力。然而,他的旧思维能否应对新局面和新问题?人们有理由持怀疑态度。
一天之内与六国首脑通电话
安倍28日表示,目前亚洲形势紧张,朝鲜发射“卫星”,中国在海洋的活动日益活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两国关系,而且应该俯瞰整个地球来考虑日本的外交战略。其实,安倍在26日新内阁成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目前,日中、日韩、日美关系都存在很多问题,日本需要以一种俯瞰世界的视角思考包括构建与美国、俄罗斯、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关系的外交战略。
关于中日关系,安倍称:“通过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以及越南等战略性的重要国家构建信赖关系,(日中关系)也会有新的进展。”这已不是安倍第一次提倡“价值观外交”。2007年8月,安倍访问印度时曾大肆宣传日本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和建立所谓“大亚洲”伙伴关系,呼吁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同日本组成新的四国战略与经济联盟,在欧亚大陆外围形成一个“自由与繁荣之弧”。
日本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首相一天与六国首脑举行电话会谈,目的是通过与地域大国开展合作,形成包围中国的网络,从而给中国施加压力。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恶化的背景下,安倍试图通过推行“价值观外交”来巩固外交基础,以此来追求与中国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并达到“改善日中关系的目的”。
强调“拉美国给中国施压”
安倍26日强调,对日本外交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重新构建日美信赖关系,重新强化作为日美关系轴心的日美同盟的纽带,这是重建日本外交和安全保障的第一步。18日在众院选举刚刚结束时,安倍就与奥巴马进行电话会谈,他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及安全保障的基础核心,日本也将尽其所能保持各极势力间的平衡。安倍还希望明年1月访美,以尽快加强日美同盟。日媒认为,安倍力争突破现行宪法有关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规定,作为强化日美同盟的“王牌”。
日本共同社援引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日本把日美同盟定位为“在与日益崛起的中国交锋时,不落下风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提高亚太地区的日美军事影响力,那么中国也会改变态度,不得不从钓鱼岛收手。
路透社报道认为,日本新内阁的对华关系政策将直接影响日本的实体经济。如果不能及时改善对华关系,对华出口低迷状态也将长期持续下去,加大量化宽松政策产生的效果也会被抵消。
日本学者认为应直接面对日中关系
日本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新内阁应该积极采取现实的外交政策,直面日中之间存在的问题,不应该通过加强日美同盟、在亚洲构建“中国包围网”等方式,间接改善对华关系。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29日表示,日方在钓鱼岛上派驻公务人员会刺激中国国民的感情,在外交上不会得到什么利益。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毛里和子对媒体表示,日中之间应该参照《日韩共同宣言》,重新“清算”历史问题,日本政府应该向亚洲包括中国等国家的人民由衷道歉,并以联合声明等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此来重新构筑日中间的信赖关系。
毛里和子认为日本政府承认“存在领土问题”是可能的,日本政府需承认两点:一是存在领土问题,二是两国曾就搁置争议达成一致。从至今为止公开的政府间文件内容就可以了解到,两国政府间非正式地就搁置争议达成一致,这是事实,外务省官员也有人做过类似表示。
路透社援引瑞穗证券首席市场经济学家上野泰也的分析称,“中国可能正希望改善对日关系,但是如果日本方面继续采取强硬措施的话,那将会给日中关系带来巨大风险”。
(本报东京12月29日电)
>> 点 评
廉德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卷土重来,再登相位,在日本战后政治史上,只有吉田茂有过先例,此次安倍晋三梅开二度,重返权力顶峰,又一次创造了日本政治家东山再起的神话。不过,从执政理念来看,安倍这位6年前的旧人,好像并未与时俱进,展现出新意,旧瓶里装的还是旧酒。
首先,安倍强调日美关系是其外交的“基轴”。同其6年前就强调:“日美关系是日本外交最好的选择”,两者如出一辙。另外,关于修改宪法和重新解释集体自卫权问题也都与6年前一样,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军事干涉政策。
其次,安倍重视建立中日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这是他6年前提出的构想,当时他为两国关系的“解冻”做出了努力,现在他再次面临打开两国僵局的难题。不过,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他以围堵中国为前提构筑对华政策的特点没有改变。
第三,安倍重提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6年前安倍提出的外交理念,包括“日美印澳”安保对话机制,“自由与繁荣之弧”构想。现在,安倍依然没有放弃这个思路,继续强调与印、澳、韩、俄等国的关系,意在配合美国,包围中国。
6年前,安倍试图以价值观之弧为后盾,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来与中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今天,他又表示要增强日本的军事实力。然而,他的旧思维能否应对新局面和新问题?人们有理由持怀疑态度。
吴立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