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很多学生和市民看到本报的报道后,来传媒大学西门附近找王振荣老人买鞋垫。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从2007年开始摆摊至今,第一次因为卖断货,提前收摊回家
■ “卖鞋垫的百岁老人”追踪
新京报讯 (记者林野)昨日,传媒大学西门,百岁老人王振荣的摊位前,买鞋垫的人络绎不绝,3小时卖了近300双。老人第一次因为卖断货,提前一个半小时收摊回家。
王振荣老人1910年出生,住在传媒大学附近,老伴已去世。他从2007年开始,白天在家做鞋垫,晚上则到传媒大学西门附近摆摊卖,直到晚上9点半以后才回家。(本报昨日报道)
“多买点,让老人早点回家”
昨日下午5时许,王振荣老人推着小车,准时出现在传媒大学西门附近的街边。此时,等候买鞋垫的人已经围了七八个,都是传媒大学的学生。“大爷,我要5双37码的。”“我要3双43码的。”
老人仔细地对着码数,“拿错了人家回来换麻烦。”老人说。
学生们表示,原来就知道有个老人在这摆摊,不过看了报道才知道他已经102岁了。“以后会经常来买,多买点,让老人早点回家。”学生陈某说。
一位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来的女生一次买了30双鞋垫,“我不知道说什么,就想尽点微薄之力。”
而更多的学生则是买一两双鞋垫,放下10块钱就离开。
“这样不好,我想找钱给他们,但是我手脚慢。”对这些学生,老人不停地说着谢谢。
学生为老人送来热饭热菜
下午6点多,老人从包里拿出馒头和一袋饼,趁着卖东西的间隙吃了起来。不过一有人来,老人便赶紧放下饼,大家劝他吃完再忙,老人不愿意。直到昨晚收摊时,老人一个饼还没有吃完。
6点半左右,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给老人送来一份热饭菜。“大爷总吃凉的不好。”女生说完,便迅速离开了。
“他们都对我太好了。”老人说这话时,有些哽咽。
天色越来越暗,过往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老人的摊前总是围满人,基本都是三双五双的买。7点半,许多鞋垫已经断货。
在东直门上班的高先生手里拿着纸条,买了十双鞋垫,“看了报道觉得难以置信,我这纸条就是登记同事们要的码数,不过很多都没货了。”高先生说,他明天还会再去买。
大约8点钟,老人收好摊准备回家。记者粗略计算,3个小时的时间,老人大概卖出300双鞋垫。
“从来没有像今天卖得这么好。”老人说,从2007年开始摆摊到现在,这是他第一次因为断货提前收摊。
■ 对话
“我能养活自己,挺好”
新京报: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出来摆摊?
王振荣:说来话长,我有三个子女,但是要么下岗,要么无事可做。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身体很好,我愿意自食其力,也可以给他们减轻负担。
新京报:您不累吗?
王振荣:你们工作不累吗?我已经习惯了,除了耳朵不太好,我其他一切都很正常。
新京报:子女有没有反对?
王振荣:有,那都是过年过节说的话,让我不要再出去干活了,但是过后就没声音了。我能养活自己,挺好。
新京报:我看一有客人,您就起身,其实您坐着,大家自己也会找码数。
王振荣:那不行,不能这样做生意。
新京报:您身体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吗?
王振荣:不抽烟,平时不喝酒,就过年过节稍微喝点。然后多动,不是有句话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吗。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少吃多餐,不能吃得太饱太好。
(此时,老人推着车,开始往家走,其间,他不停地回头看。)
新京报:您在找什么?
王振荣:没找什么,这叫千金难买回头看。我觉得现在这样挺不错的。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新京报记者 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