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校长访谈

责任为笔爱为墨 素描无悔阳光人生(图)

来源:青岛大众网   作者:刘亮亮   2009-10-14 17:30: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访青岛市十大“齐鲁名校长”之市南区实验小学校长张俊华

市南区实验小学张俊华
市南区实验小学张俊华

    “一个人再无私总不能把自己还没有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校长要有浓香的书卷味,校长应该是学校中最有学习力的人。”这是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校长张俊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毕业于德州师专化学系的张俊华酷爱阅读,出差的时候她可以忘记带衣物,忘记带鞋子,甚至忘记带手机,但就是忘不了带书籍。现年44岁的张俊华目前正在攻读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博士学位,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称她是“首席学习官”。

    1987年参加工作,张俊华始终在教师的路上兢兢业业,她不断的追求着,辛勤耕耘,无私奉献,锐意进取。2004年2月,张俊华出任青岛市嘉峪关学校的校长,从这时起,她的教育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嘉峪关学校是岛城一所后起之秀的学校,一直处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教师素质和学校运行情况都比较好。到这样一所学校担任校长,可以说是一个挑战。而张俊华校长抓住传承与改革的命脉,致力于“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和“课堂教学的优质化研究”,以全面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为重点,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让嘉峪关学校开始了新的飞跃。

博学笃行  思维前瞻敢为先

    站在张俊华面前,感觉她就是一个相貌清秀的普通人。可与她交谈几分钟后,对她的敬佩和赞誉之情会油然而生。她的思想深刻又极容易打动人,她的想法前卫却又易于实践。在嘉峪关学校任期近5年的时间里,张俊华正是以这种思想的力量,让学校实现了新的辉煌。2004年以来,嘉峪关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学校、中央教科所新师资培训先进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等等。在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首届研讨会”上,张校长在总结嘉峪关学校的发展时,发言说“校长要克服三忙——忙乱、茫然和盲目,新任的校长要认真研读学校发展的历史,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规划学校发展的远景……”。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几年里,她与干部教师一起对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了梳理,给出了简明的表达和深刻的诠释,并作为发展之魂贯。

    “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生幸福夯实基础”是张俊华的教育理念。教育是需要思想的,需要有思想的教育者,去揭示教育的现象、探求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张俊华就是这样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她善于思考,在她看来,教育不是板者面孔的给予,而是一种自然的尊重、唤醒和激励,有效的教育需要耳濡目染和春风化雨而无痕的过程,优质的教育是润泽心灵和开启智慧的生命成长。素质教育是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是能够使每一个人成为最好自我的教育。她曾经说过:“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唤起兴趣、播种习惯、培植自信。”在张校长的一篇论坛文稿中,她还这样写过“学校教育的使命不仅使学生为了明天的成功而艰辛的获取和储备,学校的教育更需要满足儿童今天的精神生活,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张校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几年来,学校不断地丰富着物质文化的内涵,提升着精神文化的品质,走进张俊华,感受到的是她对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尊重。

    见到纸花捡起来——弯一弯腰的文明;见到他人露笑脸——微笑的文明;教学大楼静悄悄——公共场所小声说话的文明。这是张俊华在“爱与责任”的德育主题实践探索中,向全校师生提出的三个“三”的具体要求之一。还有三个最起码:“按时上学不迟到;上课学习不走神;独立作业不拖拉”;“自理、自立、自律”的“三自”管理要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体现在这些小事中。谈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时,张俊华提出了对学生的“三格”教育,那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良好的性格和优秀的品格”。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上的。而这“三格”恰恰就是现在的孩子所缺乏的。

    如果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那么老师们就是围绕着这个灵魂周围的启明灯。张俊华知道,一个学校需要的是一批有思想的老师。她注重高品位思考、低重心操作。经常与学校的老师一起讨论,鼓励老师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敢于打破常规。经常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自己的思想成果,这让学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是张俊华的办学宗旨,“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是她的学校精神。她是学校“科研先持,优质立校”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多年来,张俊华先后荣获山东省科研创新校长、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人才、青岛市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工人先锋号”、青岛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市南区行业技术突出人才等多项殊荣。

学习永远不会饱和  思想要不断丰富

    了解张俊华的人都知道,每次她出差,行李中最有分量的是各类的书籍。而出差归来,行李箱里面往往会有更多的书,在出差的闲暇时间,她总是一头扎进书店。有一次她到北京学习,忘记了带鞋子和衣物甚至忘记了带手机,没有忘记的是书籍。有一次一位老师和她开玩笑说,您这也是一种学习过渡饱和症。她却说:“什么饱和症?我们都还是知识的穷人,不读书不学习怎么能行呢!”张俊华深知,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来思考教育,才能提升自己的观念去科学地解析教师和学生遭遇的问题,才能培养自己有宏观的视野去开发学习的环境,这些都有赖于个人的持续观摩与学习。

    她经常说:“一个人再无私总不能把自己还没有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校长要有浓香的书卷味,校长应该是学校中最有学习力的人。”于是,张俊华成了学校的首席学习官。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机会读书、看报、学习。尽管学校图书室订阅了诸多的期刊杂志,可也往往经不起她的阅读攻势。此外,她还参加了大量的培训和进修。目前还在进行着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博士班的课程学习。既然可以称为学校的“首席学习官”,张俊华校长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学习,而是团队的学习。她时刻注意引导全体教师的学习。为给老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许多普通的老师都有了走出去的机会。看看别人做了什么,总会有收获。她以前瞻性的眼光启动了学校的读书计划,在学生中间发起了阅读申测,读书小博士的评选等。为了给老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建成了近千平方米的岛城一流学校图书馆并于2007年6月投入使用。

    学校的网络平台也是俊华校长和老师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的重要阵地,老师们时常会看到她转发给大家的很有针对性的文章或者论述,老师们看到好的文章也愿和她分享,大家都知道,有一种礼物是清廉的张校长不会拒绝的,那就是彼此的学习体会和汲取的教育信息。学习带来的是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带来的是学校的发展。

对研究乐此不疲  调出教育最纯美的色彩

    谈起科研,张俊华写满一脸的喜悦,投射出内心的执著。“研究会使你乐此不疲”这句话几乎成了张俊华校长标志性的语言。在研究的工作状态下她一路走来,她自身的成长没有飞跃,在成长之路上她踏出了坚实的足迹—从一位老师、教研组长、教导处主任、副校长再到校长,一路走来,研究早已成为张俊华的工作方式。当她还在江苏路小学是一线老师的时候,她就得以省特级教师孙韵梅的指导,潜心钻研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与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与规律,探究出了“号码图表”在单元总结中的作用;她深入研究“兴趣与思维”的互动效应,探究出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获山东省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她眼中,只有根植于实践,执着于科研,才能调和出教育最纯美的色彩,才能演绎出教学最生动的风景。不仅如此,她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她担任副校长时,她带领骨干教师完成了山东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研究,通过了专家的成果鉴定,并荣获了青岛市“巾帼”科技创新一等奖。

    她忠于实践与研究。上任校长伊始,她没有开大会和立新规,她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从学校档案室借来一本本的科研档案资料,悉心研读,她在追忆学校的昨天,寻找发展之根;她走进教室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听老师们上课,在评课时与老师们深度会谈,她在观摩学校的今天,探询科研兴校之路。她提出了实现科研的“两个回归”:即科研回归课堂和科研回归教师,人人都是研究者,让课堂成为研究的现场,让有效活动走进活力课堂,从而将学校的科研推向深入。同时她一抓教科研配套机制的落实,二抓教科研队伍建设,三抓课题的实施研究。每月的科研交流例会,张俊华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师的发言,总能捕捉到许多灵光的闪动之处。她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和教科研中心的老师反复论证,甚至亲自尝试,追求实效。正如她所说:“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求实崇真。”“十五”期间她主持的两大课题——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和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均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并因此而获得了科研经费专项奖励。她撰写的多篇文章在《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和获奖,主持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卓著。

    查阅一下学校的研修资料,你就会发现张俊华以纵横捭阖的恢弘手笔给予了科研厚重而不失轻灵的精彩诠释,正如张校长所愿,教育科研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向研究要质量,向管理要效能

    智慧体现在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洞察力,一种穿透力。在张俊华用心演绎的“管理词典”中,“创新”是个关键词。她常说一所优质的学校一定是拥有高质量和高效能的学校,因此,她提出“向研究要质量,向管理要效能”。几年来她不但致力于教育科研,还执着于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构建并不断优化了学校管理的“五个子系统”,即党支部、工会、党、团和级部组织共同组成的思想引领系统;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课题组共同组成的业务指导系统;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质量保证系统;信息中心、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技术支持系统;校长室、总务处共同组成的后勤保障系统,使整个嘉峪关学校向着高效能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探索创新了学校管理的“二元机制”,即学科、项目的分管责任制——以学术为主体的纵向管理;级部校长制——以行政为主体的横向管理,实现了管理效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已初步建立了学校的现代化制度体系,级部校长试卷调研制度、学生兴趣率调研制度、干部联席听课制度、三观评课制度等。

    面对学校的发展,张俊华的脑子里永远有描绘不完的宏伟蓝图。她没有敝帚自珍,而是以其独有的敏锐,在“十一五”期间,把视角投向了教育改革的热点—团队建设上,就像她经常引用的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一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个都不能少》,在她看来,学校的发展不能仅仅是在转变教育观念、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优质团队。因此张俊华于2005年之初三次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向着中国教育的权威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奔去。当时,她的想法只有一个:为学校的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目标。当站在中国教育学会的专家们面前时,张俊华校长宁静而理性细数自己对于学校发展的想法。专家们则惊诧了!这位年轻的校长,竟会有如此前瞻性的眼光,对教育有如此清澈的理解。于是青岛嘉峪关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在山东省的第一所教师发展学校。 张校长以立项课题《优质教师团队建设途径研究》为切入点,带领干部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在近5年的时间里,学校的发展有了飞越,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学校、中央教科所新师资培训先进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等殊荣。

    在青岛市“真情塑造未来”的理念引领、市南区“优质教育加均衡”的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张俊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响应号召和组织委派,她怀着对教育的赤诚,于2008年8月又踏上新的岗位——担任市南区实验小学校长。一年来,她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沿革,调研了区实小的生源结构和家庭教育环境,走近课堂120余节,与后进生、特困生结对及谈话交流几百人次,深入学校立项课题的研究实践与指导,与2009年4月完成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科研规划研究课题《读书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的成果鉴定,准时结题,初步构建了区实小“一体两翼”的发展蓝图,让区实小的师生感受到了她的人格与学术魅力。

    学校又找到新的生长点,在今天的市南区实验小学,张俊华满怀着优质教育的理想,承载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肩负着教育好下一代的社会责任,迈着自信而稳健的脚步,沿着内涵发展之路,走向优质团队建设的新征程,正在走向关怀生命的教育里程。张俊华以其温和的儒将风范,用创新的智慧和人格的魅力成就了一个学校领导者的职责。

    责任为笔,爱为墨,素描无悔的阳光人生,做优质教育的执著探索者。张俊华如是说。

 

   (记者 刘亮亮)

 

 

wanghj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