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消费金融:重复授信怎么破?
来源:新京报 2016-04-27 10:01:00
从贷款买家电、手机等电子产品,到分期完成购物、租房、旅游等衣食住行消费,一些消费金融产品利用场景化、用户下沉的优势迅速铺开,不断抢占客群资源。
随着争抢客群资源愈演愈烈,如何避免重复授信的风险,引起了金融业内的警惕。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普惠金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欺诈,解决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需要创新的风控。
依靠不同背景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主体,正在上演线上与线下的鏖战,最终谁将胜出?
1问
如何避免重复授信?
专家认为,金融机构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并坚持必要的准入标准,坚持银行既有的风险控制标准,并加强对相关信用风险的审核。
随着消费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不断增加。除了传统商业银行及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外,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推出消费金融产品,垂直的行业领域也有领头企业主动布局。在此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授信,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报道网贷行业的恶意骗贷事件。平安普惠副总裁倪荣庆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普惠金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欺诈,解决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需要创新的风控。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重复授信的风险很难避免,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竞相“争抢客户”。“对同一客户反复授信,导致一些主体确实存在过度借贷的现象。”曾刚认为,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并坚持必要的准入标准,坚持银行既有的风险控制标准,并加强对相关信用风险的审核。
而在有多年业务经验的倪荣庆看来,重复授信一直是风险管控的重点之一,平安普惠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申请人的负债信息。
“首先,对接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系统,可以及时获取客户在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信息。其次,通过客户面谈、第三方信息验证、客户提供的账户交易信息等方式,掌握客户的信贷借款信息。”据倪荣庆介绍,通过一系列核查手段,综合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资金需求,最终给予合理的授信额度。
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介绍,除了消费领域的征信服务体系,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居民消费者信息纳入信用体系中去,包括缴费、税收及与信用相关的其他信息。“现在网络消费形成的数据、信用记录非常重要,怎么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的金融数据进行整合也是值得注意的方面。”
2问
线下PK线上谁更优?
业内认为,未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得要打通,根据客群的不同、业务类型的不同,可以更多地组合。
随着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不断增加,一场线上与线下的鏖战也正在上演。有分析认为,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因参与消费金融领域较早,在用户、数据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风控能力也相对较强。而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与电商配合,可以掌握线上入口,在大数据征信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上的意识更强。
“从中期来看,线上线下会逐渐趋向模糊,最终的关键还是用户需求。比如零售行业,一般用户是从线下走向线上,但互联网是从线上走向线下,而未来两者之间的区隔会越来越小。”海尔互联网金融副总裁凌更生分析称,线上、线下在一段时间内会有不同的特征,包括场景、用户等方面,因为市场每个参与方都带着既有的资源和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筹建负责人杨东则表示,未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得要打通。“比如原来做线下的,必须跟线上的这些大数据征信结合起来,做线上的也要跟金融的工具手段结合起来。”华兴资本董事周亮认为,线下、线上都是一种消费场景,因此,不能脱离消费场景去谈消费金融。
倪荣庆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对于消费金融来说,线上和线下的优劣不好评价,针对不同的客群和场景有不同的功能。“在具体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交叉组合的运用。利用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有利于处理更大范围的客群和更多类型的业务。”
倪荣庆认为,如果只有一种模式,所服务的客群类型就会比较狭窄。“比如只有线下,年轻人群需要小额的贷款,还需要去一趟。但也有文化水平普通的一些人群,对网络行为不太习惯,更适合在线下进行信息交换,也更容易被线下销售接触到。”具体来看,根据客群的不同、业务类型的不同,可以更多地组合。
3问
传统信用卡将被取代?
业内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和相关产品不可能取代信用卡,只不过信用卡应该继续创新、演进。
在消费金融产品推陈出新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和人均持卡数都面临下滑的局面。央行公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32亿张,较上年末下降5.05%,增速放缓21.5个百分点。而其间人均持有信用卡0.29张,较前一年末下降14.71%。
事实上,相比信用卡对工作性质、年薪等审批条件的限制,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门槛更低,申请时间也更短。在互联网电商和垂直行业领先企业利用场景化、数据方面的优势不断打开局面的同时,信用卡将被取代的声音此起彼伏。
凌更生认为,在整个国家宏观金融层面,互联网金融平台或者新的消费金融公司门被打开的同时,另一只手也在为传统金融解除束缚。“比如对新信用卡用户的开卡准入、额度管理、定价、免息期等方面,最近也有相应的指导意见出台。随着整个金融的开放及利率市场化,银行也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传统的金融体系和新兴的金融体系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他认为,在未来的比拼中,传统银行拥有资金成本优势和多年沉淀的平台能力,但在运营成本、服务意识等方面可能弱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要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里做好,最终取决于产品和服务本身。
曾刚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和相关产品不可能取代信用卡。“目前来看很多人都有信用卡,但接触消费金融公司的并不多。”马上消费金融首席数据官刘志军认为,信用卡是消费金融的一部分,并且是除了房贷之外的最大一块个人金融领域,消费金融不会取代信用卡,只不过信用卡应该继续创新、演进。
赵锡军则认为,并不涉及取代与否的问题,在金融支持消费的服务中,关键是谁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比如消费者更喜欢移动端的、远程的服务,在方便消费者消费方面,就要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和考虑,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记者 陈鹏 金彧)
责任编辑:祝新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