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车生活平台或成险企未来 平安产险已提前布局
来源:大众网 2016-02-05 16:41:00
近日,易车发布了《2015中国车险用户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54亿辆,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46亿人,巨大的汽车市场已经开始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同时互联网+汽车的全新概念也为全产业链营造出更大的想象空间。车险企业作为互联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一个节点,可以连接车主用车的服务和生活,未来将成为构建一站式的车生活平台的主要力量。报告强调,平安产险最新提出的3.0战略,符合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指明新的方向。
客户对于理赔服务的关注快速提升,平安产险的满意用户已超九成
《报告》指出,理赔服务已经成为车险购买的第二大考虑要素,占比高达57%。针对这一趋势,过去几年平安产险一直专注于解决“理赔服务”中的客户痛点,自2009年业内首推“快易免”承诺以来,连续6年持续利用科技创新升级服务标准,到2015年,超过50%的案件从报案到支付仅需半天,最新推出由客户参与设计的全在线自助理赔服务——口袋理赔,更是让客户成为服务的主导者,将车险理赔体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得到了客户的持续认可。
《报告》数据显示,平安产险是业内品牌认知度最高的车险企业,同时在用户满意度方面,平安车险用户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用户占比超过9成,83%的现有用户具有续保意愿,明显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
用户对于车险增值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攀升,一站式车生活平台呼之欲出
易车网车险行业首席研究员认为,车险企业作为互联整个汽车产业链的一个节点,可以连接车主用车的服务和生活,相比于汽车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车险企业未来有可能成为聚合全产业链资源、构建车生活平台的主要力量。
《报告》中数据显示,当前,88%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了解购车信息, O2O类型的洗车、保养服务也逐渐成为用户用车的常态,38%的用户选择电话或在线购买车险,传统的4S店以及营业网点的渠道正在被网络蚕食掉更多的份额,由此可见,移动互联已经全面渗透到用户选择购买车险、车服务等用车环节中。
与此同时,《报告》还显示,用户对于车险产品附加值的考量也日益多元,特别在车险增值服务上,用户在“非事故道路救援、代年检、清晰发动机舱、应急送油/更换轮胎服务上”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易车网首席车险研究员表示,综合《报告》中反应的用户用车需求及车险行业现状来看,对于用户而言,更多原本不属于车险的服务,也期望能通过车险企业一站式解决,这也暗示了未来车险竞争不只局限于理赔服务端的比拼,还要越来越向比拼增值服务、用户的一站式服务体验转移。
平安产险率先探索开放式车生活平台 国内首届车主节吸引超700万车主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初,平安产险的变革脚步已不只于理赔服务升级,而是再度利用移动互联颠覆了业界对于传统险企的印象,推出了全新的平安产险3.0战略,同时启动了首个为车主定制的在线互动营销节日——平安车主节,为车主构建一站式的‘移动互联车生活’平台。据了解,车主节线上活动平台共聚合了购车、养车、修车等15类服务,涵盖了东风本田、易车网、滴滴等21家跨界合作伙伴,整合了全国超过1.6万个用车相关的线下服务网点,让全国个人车主体验一站式的移动互联车生活。截至1月31日24时,车主节历时24天共吸引了近700万车主关注,线上平台总曝光量达到15亿次。
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孙建平表示,“平安产险的3.0时代就是让客户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迫切的需求,让客户用最少的精力完成投保-理赔-服务。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要改造“理赔服务”等自身的业务流程,更需要面向广大个人车主,联合集团内外部合作伙伴,建设更加开放的车生活平台,打造车主节正是我们实践这种思路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另据了解,平安产险3.0战略的核心载体好车主APP已发布最新的3.0版本,该应用已经聚合了2.5万家合作修理厂,覆盖所有一二线城市和80%以上的乡镇,同时支持280多个城市的违章代办。未来,好车主APP将从“车保险”到“车服务”最终覆盖 “车生活”这条主轴不断进化,并联合集团内外合作伙伴的金融产品及用车服务,将”互联网+车生活“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共同利用新科技,打造更加强大的、开放式互联网车生活平台。易车网易车网车险行业首席研究员表示,平安产险在一站式车生活平台的探索和布局,已经为行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安玉生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