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中国建设银行:服务经济结构转型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4-09-25 10:51:00

关键词:

  近年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建设银行坚决贯彻中央经济金融政策,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紧跟国家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优化信贷结构,抢抓发展机遇,完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加大对国家重点项目、三农、先进制造业、绿色环保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取得骄人的发展成绩,获得积极的社会反响。
  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加大基础设施信贷投入
  基础设施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也是建行业务发展的传统优势领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电信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及人民日常生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建行坚持对基础设施行业客户“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原则,稳健经营,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电力电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重要港口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都有建设银行的身影。截至2014年6月末,建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为24384.27亿元,较年初新增1487.9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739.2亿元;基础设施贷款新增占对公贷款新增的47.24%,分别高于2013、2012年同期5.75和12.55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大力开展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研究和机遇分析,积极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优质基础设施项目。今年初,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建行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拟定了支持城镇化发展“一五三一”服务总体方案,将23个重点城市群和11大领域的业务机遇作为建行城镇化金融服务的重点。截至6月末,建行城镇化建设贷款余额为1558.55亿元,较年初新增637.77亿元,增幅69.26%。
  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创新发展
  为积极贯彻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抓住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建行于2011年出台《中国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销指引》,明确了建行战略新兴领域发展策略,揭示行业潜在风险,有效指导分行营销。
  2013年初,建行撰写并发布了战略新兴产业七个相关领域的行业研究报告,为分行有效分析行业发展现状,明确营销目标,提供参考依据。行业信贷政策上,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优先支持行业,在信贷增速、授信流程、授信产品办理方面给予优惠,引导分行做好行业跟踪研究和项目储备,在客户和项目选择上,重点选择拥有核心技术、商业运作成熟、市场已形成规模、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客户和项目给予优先信贷支持。
  风电行业是建行持续关注的领域,近年来,建行加大了对优质风电项目的支持力度,建行与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其御道口15万千瓦风电项目、东辛营19.95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展合作,为提供绿色电能开展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6月末,建行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合计为3011.08亿元,比年初新增484.61亿元。
  加大涉农金融服务,助力三农健康发展
  近年来,建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三农”金融服务的号召,涉农贷款显著增长,余额由2009年末的5895.21亿元增长至2013年末的16239.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2011年,建行获首届全国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十大年度项目中“最佳创新成就奖”和“最佳社会责任奖”两项大奖;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共同成长”主题栏目中,建行荣获“服务三农最佳创新成就奖”。
  在苏州,建行根据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要求实施的项目的建设需求,为政府授权承担新农村建设职能的企事业法人发放“城乡合”新农村建设贷款,帮助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安置房项目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和旧城改造等金融服务要求,目前已累计提供资金支持约160亿元。
  今年上半年,建行涉农贷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14年6月末,建行涉农贷款余额为16798.98亿元,较年初新增807.4亿元,圆满完成今年监管部门提出的“涉农领域信贷投放总量保持增长”的监管目标。
  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优质核心企业
  建行为适应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需求,围绕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真实交易为基础,研发创新了国内保理、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金银仓、网络银行等十大供应链融资系列产品,填补多项产品空白。这些产品不仅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而且与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紧密相联,依托优质大型核心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目前,建设银行正在大力推进企业级供应链金融服务,树立了“善融链通”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围绕核心企业(平台)及其上下游链条企业,整合全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运用线上线下资源,为核心企业(平台)及其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投资、结算等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综合化、量身定制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依托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信息,建立服务平台一体化、运营管理专业化、操作流程电子化、信息处理便捷化、风险控制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截至2014年7月末,国内保理业务、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信用证融资、汽贸融、金银仓等供应链融资系列产品信贷余额合计1338.62亿元。
  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建行抓住国家经济转型和工业升级的契机,加大对节能减排型、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严控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放,对相关行业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及时清理不符合准入标准客户,加大信贷退出力度。
  在信贷政策上,建行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信贷政策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总行信贷政策导向,在做好风险研判和行业排序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对各区域内具备“六个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及管理优势)行业以及优质客户、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避免一刀切,通过扩大客户基础,以信贷业务带动各项业务发展,增强价值创造能力、风险收益平衡能力以及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并有效防范行业性和区域性风险。建行在严控钢铁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信贷的同时,对符合钢铁“十二五”规划的湛江、防城港项目给予支持,助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截至6月末,建行工业转型升级类项目贷款余额2031.26亿元;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5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1471亿元,较年初下降65亿元。
  稳步拓展房地产业务,推动住房民生工程
  房地产开发类贷款平稳增长。2014年6月末,建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4600.52亿元,较上年增加154.01亿元,增幅3.46%;在全行对公非贴贷款中占比8.05%,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加强对市场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加强内控和合规经营管理,严格执行贷款客户名单制管理,切实做好客户准入关口的风险控制。加强客户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一、二线城市央企房地产、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客户、国土部名录内土地储备中心等优质客户,重点支持中小套型普通住宅项目。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力度,一、二线城市新增占比达81.12%,余额占比77.38%,比年初提高0.13个百分点。
  大力拓展绿色信贷,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建行将建设“绿色银行”作为中长期业务规划的目标。建行董事会及高管层领导高度重视绿色信贷战略的制定工作,在全行中长期业务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绿色银行”的发展目标,坚持政策制定着眼绿色信贷、资源配置优先绿色信贷、产业支持倾斜绿色信贷、制度保障考虑绿色信贷、客户服务促进绿色信贷,将低碳、绿色和环保有机地融入信贷政策和经营理念。
  2012年,建行按照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从战略高度明确绿色信贷发展地位,围绕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突出“绿色信贷”导向,明确了各部门、各条线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绿色信贷管理体系,为绿色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在建行信贷投放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绿色信贷余额不断上升;同时,建行还积极为北京、深圳、上海等碳排放权交易所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为此,建行荣获了2010度中国金融高峰会“最佳绿色银行创新奖”、2010年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低碳发展型领先品牌”、2011年度银行业协会“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等荣誉。
  截至2014年6月末,建行绿色信贷余额5394.54亿元,比年初新增510.64亿元,增速10.46%,高于同期对公贷款增速(5.72%)4.74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效益显著,折合节约标准煤1779.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069.06万吨。
  可以预见,优化产业结构、打牢实体经济基础将成为国家未来若干年的经济发展主题。建设银行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将把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宏观经济政策,深耕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安玉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