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青春

走近不回家的打工仔:每个人背后,都有幸福辛酸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2016-02-03 14:29:00

关键词:

小杰与家人的合影。

上海火车站人头攒动。

  每年春节,春运无疑是让全社会最牵挂的话题之一。从东到西,贯穿整个中国。而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幸福辛酸,也有家人相同的等待与守候。

  在吸收劳动力最大的长三角地区,数千万农民工和打工仔们正背起行囊准备回家,但也有为了个中原因选择留下。“回”与“不回”,都是源自他们内心的情感,是最真实的“春运故事”。本报记者近日走进了这些人们的生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春运故事。

  南京路后的小阁楼:“等有钱一定要住大房子”

  30年罕见的寒潮袭击华东,没有供暖的南方,寒冷伴随着湿度,更加渗入骨髓。

  小杰今年21岁,平时的工作是在南京路上的餐厅洗盘子。寒潮来袭的傍晚,顶着凛冽的寒风,记者跟随小杰来到了他的住处。

  这是一栋两层楼高的棚户,不大的房子住着5户人家。小杰租住的阁楼原本是整栋房子主人的储物室。记者弓着腰,在小杰的引导下踏着陡峭的木质楼梯摸黑往上爬,稍一用力,楼梯便会发出“吱吱”的响声。

  拐了好几个弯,经过另一户租客的过道,记者来到了小杰的住处。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一张床,一张桌子,一盏泛黄的壁灯。床底下的锅碗瓢盆是小杰全部的家当。在这些至今都没有安装抽水马桶和热水器的房子里,小杰已经生活了两年。

  屋外的北风呼啸着,关不严密的窗户,风从缝隙“钻”进来。记者尝试用棉被堵住缝,“没用的,我都习惯了。晚上如果觉得冷,就喝完这个再睡,就不冷了。”说罢,小杰拿出一小瓶白酒,递给记者。

  “快过年了,去年跟我一起出来的老乡,大都回去了。有些是老板放了假,过完年再回来上班,但大部分就没这么好运了。”小杰抿了一口酒,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大环境很差,不管什么行业,招工人数都在减少。

  小杰说,正是因为这样,当饭店老板在去年12月份试探性地问他,过年能不能留下来,而且过年的加班费还不一定有着落,“我当即一口答应下来,毕竟明年的工作算是保住了。”小杰笑着对记者说。

  “想家吗?”

  “谁过年不想回去呢。”小杰对着窗外阴沉的天气凝视许久,“谁不想回家,谁又想窝在这么个小地方,稍微放点东西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

  最终,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小杰还是用手机给老家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父母的关心和询问,明显让小杰情绪激动了起来。“爸,我很好,你们过年要开心。我在上海钱够用,住的地方也不错,你们不要担心。”

  挂了电话,问将来有什么打算,“赚钱,先搬出这个鬼地方;以后有钱了,在上海买个大房子住,把爹妈都接过来。”小杰说,自己在老家,一直是父母眼里的骄傲,“弟妹们都在家里务农,就我一个走出来了。所以,我要在这里混得像点样才好回去。”

  服装批发市场:打工仔的“开店梦”

  人流密集的七浦路,是上海当地有名的服装及其他生活用品批发地。

  19岁的宋宏平就在这里做一个普通店员的工作。每天从早上7点要干到晚上6点打烊,基本干满一周七天,只有在淡季的那几个月,他一周才有2个上午的休息日。春节前的这些日子,自然生意比平时要好很多,“休息”对宋宏平来说,几乎就是奢望。

  “有活干就不错了,哪还会嫌弃这些。”宋宏平说,今年春节不打算回去,而是让家人一起来上海过年,“主要是我伯父伯母、两个堂姐,除了大堂姐已经结婚跟自己老公住,剩下的伯父一家都住在我租的小屋子里,挤是挤了一点,但人多也热闹嘛。”

  小宋来自云贵高原的一个小村庄,父母在他年幼时便将其托付给伯父一家,自己外出打工。小宋说,19年来,自己对父母的印象非常淡,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流,“不过我也习惯了,从小都是靠自己,高中开始,学费都是自己赚的。”

  小宋说,高中三年,自己通过寒暑假到KTV做迎宾男童,赚了些学费,“但我实在担负不起大学的高额学费了,就决定到上海来打工,也让自己见见世面。”小宋所在的高中,已经是当地县城最好的高中了,每年有40~50人能考上一本,“但大部分都是省内的,去昆明已经算是最好的了,很少有考出省的。我那年就一个考去了重庆,前些年听说有个上了清华,县里奖励了10多万元,因为这种孩子实在很少。”

  初到上海,当走下长途大巴,小宋称自己在原地愣了足有半分钟,“到的时候是凌晨,即便这样,我还是能感受到大城市给我的震撼——那宽阔的高架,比咱家最好的道路都宽。到处是高楼大厦,不开玩笑,真的连方向都找不到,实在太大了。”说到春节回家,小宋说,往后几年,应该都是在上海过年了。“来回成本不合算,如果算上时间,坐长途汽车就要5整天,太累了。”  “儿子的心意,上哪儿都带着”

  上海火车站候车室:“儿子的心意,上哪儿都带着”

  在上海火车站的二楼候车室,正准备搭车回老家阜阳的廖女士正在给老家的儿子发微信。“就快见到妈妈了,回来跟我说说学校里读书的事儿啊……寒假作业不能耽误,不能赶时间做,要每道题都搞懂……读书要读好,才会过好日子,不然以后只能跟妈妈一样打工,很苦的……”

  虽然在微信里不断督促儿子,给儿子“敲木鱼”,但提起自己的这个已经读初中的娃,廖大姐还是充满自豪,“这学期大考,娃考了全班第一、年级前五,校长都表扬他了。他读书肯动脑子,记得住。而且我长期不在他身边,他懂事,能自觉读书,我很高兴。我们可不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一辈子就在工地上过了,现在就指望着这孩子能出息。”

  黑色的双肩包、一个拉杆箱、一个蛇皮袋,这就是廖大姐的全部“家当”,“买了点礼物回去给儿子,都是他喜欢的。”说罢,廖大姐兴奋地拉开背包,里面有一个崭新的iPad。

  廖大姐工作的工地是上海一片旧改小区建设项目,“平时为了进度和工期,我们都很少休息。而且工地的安全作业也离不开人看着。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供娃上学嘛。”廖大姐介绍,她离异三年多了,家里还有个80岁的老母亲要照顾。

  而在大姐的拉杆箱里,还放着她的两件“宝贝”——一瓶护肤霜和一个红色的保温杯。“无论我去哪儿打工,这两件东西我一直带在身边。这都是儿子在假期去打工赚的钱帮我买的。护肤霜我都省着用,光看着就很开心。”(文/图 本报记者 贺涵甫)

初审编辑:于潇潇
责任编辑:赵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