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为火星探索填助力!省唯一参与深空探测单位花落青科大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6-03-30 14:30:00

关键词:

  大众网青岛3月30日讯(通讯员 李鲲鹏)去年,一部名为《火星救援》的美国电影全球上映,引起观众对火星和深空探测的兴趣。近日,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在“两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火星探测能力,有可能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据了解,作为国家首个深空探测的973计划研究由国内10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青岛科技大学作为非985、211高校和山东省唯一一家单位名列其中。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的课题,就是确保未来的星际探测器能够精准、安全地着陆。

我国火星“绕-落-巡”探测任务方案设计

  背景资料:缘何要探测火星?

  人类自1960年以来已发射了四十余个火星探测器,实现了飞越火星、环绕火星探测、着陆器与火星车探测等多种探测方式,科学家为何如此热衷于火星探测?

  “在中国之前,美、苏、欧、印都有成功的火星项目。尽管我们不是第一个实现火星探测的亚洲国家,但我们的起点和水平很高。与印度的‘曼加里安’号探测器只是绕火星赤道轨道飞行、只能看到火星‘腰带’不同,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将绕火星飞行,并对火星进行全球探测。此后,进入器载着巡视器着陆火星,巡视器将在火星‘走起来’。”叶培建表示。

  科学家认为,火星上可能存有生命和液态水,寻找生命和水就成为世界科学家一个巨大的梦想。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和水,它可能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另一颗行星,人类也就有可能向火星移民,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表示,目前科学家们已多次召开“改造火星”的研讨会,严肃探讨了将火星改造成“蓝色行星”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造愿景、科学步骤和实施方案。大多数研究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的科学家坚信,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努力,火星完全能被改造成生机盎然的“小地球”,再现“青山绿水”,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可以说,火星是地外行星中“最耀眼的明星”,无论从探测次数还是认知程度来说,都是人类当之无愧的“宠儿”。

好奇号着陆过程

  我国或在建党百年之际登陆火星

  据了解,在刚刚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创新驱动发展被放在优先位置,其列举的今后五年中国将重点突破的基础前沿科学领域中,“宇宙演化”居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深空探测军团的“领军人”、人称“嫦娥之父”的叶培建院士日前在“两会”上透露,目前中国已基本具备火星探测能力,有可能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的时候有望到达火星。

  “地球到月球约40万公里,到火星最远约4亿公里。目前最大的难点是着陆火星。火星轨道是第二宇宙速度,再加上火星上有沙尘暴等不利条件,落火星比落月球难度大得多。到时候,‘超级’降落伞、反推力发动机都可能用上。”叶培建说。“我们准备把绕火星探测,对火星全球观测,着陆火星,以及把在火星上进行巡视、勘测结合起来。通过一次工程,把环绕、着陆、巡视都完成。如果成功,这在世界上将属首次。”“如果这一步能实现,中国将迈入火星无人探测的先进行列”。

  深空探测惊现青科大身影

  人类的航天活动有三大领域:应用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所谓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

  作为整个火星探测任务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火星进入、下降和着陆过程直接决定了探测任务的成功与否。在火星探测器着陆阶段,探测器与地球的通信延迟大概在 10 分钟左右,而整个着陆过程历经时间仅持续 6~8 分钟,再加上火星着陆过程中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大气密度的不确定性,导致高精度实时导航极为困难。为解决以上难题,由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973计划“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 项目(“深空973”项目),对未来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奠定技术理论基础。这个项目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由青岛科技大学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崔平远教授承担。青岛科技大学作为非985、211高校和山东省唯一一所参与深空探测的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子课题——“行星表面特征提取跟踪与快速运动估计方法”,主要针对行星着陆末端,利用地表图像进行特征提取跟踪并进行视觉自主导航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

  小团队也能做大文章

  在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有一个自主导航与智能控制研究所,研究所承担的工作就是确保探测器在着陆过程中自主导航的一部分。自主导航与智能控制研究所所长于镭,是“深空973”项目青科大的负责人之一。

  说起青科大缘何能参与此项目,于镭说:“基于巧合和信任”。他说:“国内深空探测研究的领军人物崔平远教授是我在哈工大读博士时的校友,我们曾在一个实验室工作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学校的操场上相遇并聊起一些专业的问题,当时他正在筹备申报‘光学自主导航863’项目,他觉得我有能力和水平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我也一直想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一拍即合,就加入进来。”

  据于镭副教授介绍,他研究深空探测,已有十年之久,主要源于对这项研究的热爱,因热爱而更加执著。“刚开始的时候,全校只有我一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非常孤独。十年的坚持,一直在路上,我们参与这个项目,已跻身国家深空探测第一梯队,我们不能掉队。现在,我的团队共有三人,邵巍和郭瑛已慢慢成长起来,我很欣慰,现在邵巍老师也已经成为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的负责人,郭瑛老师也已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虽然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无法与合作的其它高校相比,但是有学校和学院的支持,我们依然有责任、有信心把这项课题做好,为我国深空探测做出应有的贡献。”

  于镭介绍说,青科大承担的子课题是完成星际自主、精确、安全着陆任务要解决的关键一环。特征提取匹配算法能否进行稳定、连续跟踪及其运行速度直接关系到自主导航的可行性、精度与可靠性;另一方面,行星着陆过程中动力学环境的不确知、强非线性以及相对运动估计的累积误差,导致实时高精度导航极为困难。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着陆过程的特征跟踪方法,开展基于机器视觉的着陆器运动估计方法的研究工作,利用行星表面自然路标与机会特征进行高精度实时导航,提出多源扰动下着陆器状态非线性估计理论与方法,最终目的是建立较为完善的行星表面特征提取、跟踪与快速运动估计理论方法。

初审编辑:于潇潇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