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医界动态

“世界预防自杀日” 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给“药方”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7-09-06 16:05:00

关键词: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世界预防自杀日

  大众网青岛讯(通讯员 齐文博)"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是由创建于奥地利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始设立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Ringel于1960年在维也纳成立的,1996年后总部改为轮流制,现总部在法国。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为预防自杀和降低自杀率,自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

  女孩失恋遭遇心理创伤险自杀

  近日,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一对焦急的夫妻拽着自己的女儿走进了咨询室。而坐下后,女孩低着头一言不发,无奈的父母说:“医生,我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把好好的工作辞掉了,在家里一言不发,我们反复问她,她也不说什么原因。”“大夫,快给看看,俺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询问女孩几个问题,女孩却一直保持沉默。医生让女孩的父母在诊室外一等,又继续尝试与女孩沟通,女孩仍是低头不语。但医生却捕捉到女孩悲伤的神情,以及似乎想遮掩左手腕的细微动作。当医生让女孩把手臂伸出来时,露出手腕上的割伤,女孩开始放声大哭,女孩哭过后,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向医生敞开了心扉……

  原来是女孩失恋了,谈了5年的初恋男朋友离她而去,女孩因为初恋用情很深,导致了其心理失衡,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辞职、割伤手腕,只是她自杀前的一个信号。正是父母发现孩子的情绪及行为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和寻求帮助,在医生的多次干预下,避免了这个女孩出现极端行为,扫除了女孩心灵上的阴霾,回归了正常的生活。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李玉焕主任医师认为,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变化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时,心理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了一种失衡状态,引起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出现易怒、焦虑、烦躁不安等一系列心理的异常的表现,其实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但是,一个事件是否构成危机,除了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外,也与当事人有效地应对事件的能力有关,比如生活中常发生的失恋,心理比较成熟的个体能正确应对,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对方;心理相对幼稚的个体,就可能成为一道过不去的“坎”或“结”,就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心理危机的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感受

  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物种或个体保存能力,绝大多数个体在遭遇创伤或应激性事件后,都会从事件所导致的危机状态中恢复。但是由于个体的身体、心理素质不同,康复的速度与水平有所不同,其在心理上可能存在一些特征性的反应或感受,极度的不安全感、极度的过分警觉;严重的自我失控感、混乱感;持久的害怕、恐惧、紧张、无助、无望、抑郁、罪恶感、强迫意念;对创伤性事件或情景的回避;对他人的不信任;躯体或性功能障碍,成瘾行为;人格的“暗伤”。

  那么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则可以解决危机造成的心理功能损害,使之恢复至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尤其对事件发生后经历创伤的人,如第一现场亲身经历了灾难事件者、有亲属在灾难中遭受伤亡者、指参与营救与救护的人员等进行及时有效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并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降低或者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应激性障碍、适应性障碍等的出现。

  当然,在发生危机事件后,除了可以接受专业的危机干预外,,李玉焕主任认为,我们自身也有许多积极应对方法的:

  ⑴跟别人诉说或跟别人呆在一起,获得他们的支持;⑵搜集有用的信息;⑶充分休息,吃好,注意锻炼身体;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注意力,如体育运动,读书或做自己喜欢的其他事情;⑸尽量保持以往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⑹告诉自己,情绪不好是这种特殊时期的正常;有计划地去做一些有趣的活动;⑺运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暗示自己保持平静心态、听舒缓的音乐等);⑻集中精力做一些切实可行且对现状有好处的事情;写日记;使用过去对你有效的应对方法;求助心理咨询。

  同时也掌握避免消极或者错误的应对方法:⑴酗酒或吸毒;⑵拒绝参加有趣的活动;⑶远离家人和朋友;⑷过度工作、加班;⑸乱发脾气;⑹过分责怪自己或别人;⑺暴饮暴食或不思茶饭;⑻长时间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⑼做冒险的事(如开快车、滥用药物、凡事都不小心)。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更高

  郑占杰主任认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更高,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在常见精神疾病。所以,我们在对患者疾病风险评估中最大重要的就是自杀风险评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呢?主要是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导致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在病态症状的支配下,就会出现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精神病中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谵妄状态等是非常容易出现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如下:

  精神分裂症:这类患者出现自杀主要是妄想和幻听等症状支配下,认为有很多人要迫害他,被下毒,自己会痛苦不堪,随时可能死去。”还有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被人用电波控制了(被控制感)等等,或出现幻听听到有人说“你跳下去、你你必须死去等”。

  抑郁症:这类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最为常见。表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活动减少,整天哀声叹气,感到无助、无望,度日如年,感到做人非常痛苦。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受自责和自罪妄想的支配下,认为连累了家人,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丧失了对自身状态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选择极端行为。

  谵妄状态:在高热、戒断、严重感染或有严重的颅脑外伤合并精神障碍的情况下,患者意识不清,丧失了对周围人物、时间、地点的判断能力,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突然从高楼跳下,或不按交通指示横穿马路。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也容易发生冲动自伤或自杀行为。

  郑占杰主任提示:精神病最大风险要说是自杀的问题,而且自杀率还很高,所以无论在日常诊疗,还是患者家属在日常照料生活中,应该多加注意和仔细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定期复诊,如病情出现波动或者复发就及时就诊。

  另外,当你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天灾人祸、地震海啸、失恋丧偶、亲人离世等,出现“三变”“三托”等变化就要引起重视了,最好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者到精神科就诊,因为这可能是自杀的前兆。“三变”为,一是性情变了。开朗的人变郁闷了,爱活动的人整天躺在床上了;二是语言变了。开始说一些有关死亡的话题,有时说自责的话,如“对不起父母”“我是个累赘”;三是行为变了。生活不规律了,工作不认真了。“三托”为,一是突然向亲友或朋友嘱托照顾父母或孩子;二是托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情,委托朋友代为完成;三是托物,把自己的金银首饰或宠物托人照管。 郑占杰主任介绍到。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辛刚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