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青岛舒展蓝色双翼开始蓝色跨越 空间布局成型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2-01-31 08:13: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青岛舒展蓝色双翼开始蓝色跨越 空间布局成型

青岛舒展蓝色双翼开始蓝色跨越 空间布局成型

    五年,是挑战。早在2007年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经济的不确定性就被充分考虑其中,随后的2008年爆发了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但坚定了科学发展,坚定了走“转方式,调结构”之路的青岛,在这五年中尽管遭遇重重挑战,依然“超额”完成了第十次党代会的经济发展目标。

    五年,是跨越。保障房建设让买不起商品房的市民们住进了新屋;免费入学,青岛走在全国前列;就业保障日益完善,居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大交通方便大家出行,市容市貌干净温馨。

    五年,是发展。第三轮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复查,青岛勇夺第一;平安青岛,让大家在和谐城市安居乐业;党的建设得到加强,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有力保障。

    白驹过隙,如今我们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与青岛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指引发展的青岛,必将能打赢新的硬仗,迎来新的璀璨与辉煌。 核心提示

    “东方瑞士”、“滨海明珠”,这是历史曾经赋予青岛的桂冠,但早已不能够涵盖如今的青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描绘国际化湾区城市,建设幸福宜居新青岛,如今的青岛正以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速度,行进在中国“十二五”建设大潮的最前端。

    细数过去一年我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无疑就是两大规划的出台。2011年下半年,随着蓝色硅谷和西海岸经济新区两大规划的编制完成,并经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青岛市整个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发展空间布局,更加明晰起来。东边是蓝色硅谷,西边是西海岸经济新区,青岛已经舒展“蓝色双翼”,开始了一场“蓝色跨越”的全新历程。

    一年实现“三级跳”

    我市全面深入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建设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5月,《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下发试行;2011年10月,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两大规划正式出台,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市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了“三级跳”,让世人再次感受到了“青岛速度”的威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蓝色基金。海域使用权质押、国际集装箱中转等领域先行先试取得新进展。加快项目引进建设步伐,深海基地即将开工建设,董家口港区建设进展顺利。67项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一批重点园区和项目加快推进。 年度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过去的一年,我市按照《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67项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山东蓝色经济排头兵的位置当之无愧。

    首先是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中国海洋大学“四方”三期共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共建协议正式签署;《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建设方案》初步得到国家人社部认可,科技教育人才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其次是限制青岛口岸发展国际过境集装箱运输20年的 《关于亚欧大陆桥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管理试行办法》即将解除,国际集装箱过境城市地位法定化、有效化,有力推进青岛港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成为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往蒙古和中亚五国过境集装箱的重要转运口岸;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试点,帮助企业办理抵押权贷款118亿元,“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试点城市获批,政策突破有力提升青岛竞争力。

    此外,牛岛和三平岛也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试点,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青岛国际出口直达链路建设方案确定,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建申请上报国家质检总局,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海洋产业增速创纪录

    去年我市重点项目和园区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加快发展,增加值预计达660亿元,增速达到20%。全市415家涉海重点企业预计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多亿元,其中涉海主营业务收入1200多亿元。中船725所海洋环境试验及产业化基地、中船702所深海装备试验检测基地项目等20多个海洋装备项目加快推进,全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预计完成产值48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0%,推进总投资1280亿元的77个旅游大项目,预计完成旅游总收入667亿元,增长15%;新增文化创意产业大项目27个,计划投资额364亿元。

    董家口港区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规划,港区入驻项目19个,总投资超过700亿元。海西湾船舶制造基地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命名为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中德生态园奠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落户项目17个,总投资约29亿元,预计2015年底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30余亿元。胶州海洋生物及装备制造产业园成为世界最大的冷藏集装箱、冷藏半挂车生产基地,冷藏集装箱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 世界瞩目青岛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世界眼光。”去年2月份,我市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推介我市3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5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总投资335亿元;5月份协助商务部门在香港举行以 “蓝色经济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青岛与香港经贸合作”为主题的推介活动,共签订44个重点合作项目,投资总额132.5亿美元,合同外资33.8亿美元;9月份组织27家海洋食品类企业及10家客商参加烟台中国首届海洋食品博览会,重点推介招商项目20个,总投资141亿元;11月份组织黄海生物制药等3家企业参加宁波中国首届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全年新批蓝色经济外资项目54个,合同外资4.8亿美元,占全市的17.7%。

    西海岸经济新区 绘就国际化湾区城市发展格局

    去年的一月份,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明确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今年的一月份,西海岸经济新区“只待东风”。随着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的出台,一个“湾区大青岛”的多中心发展格局跃然纸上。

    根据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新区着眼建设国家级经济新区,积极推进新区资源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新区在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率先突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入全国新区第一方阵,打造沿黄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国际航运枢纽、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国家高端海洋产业发展领航区和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支撑青岛发展成为“国际湾区都市”。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以新区北部城区和董家口港城带动全域发展的城市框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一流的幸福宜居新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地域布局: 非常“1+6”统筹海陆

    根据新区规划,新区将按照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全域城市化的思路,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统筹海陆资源,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优化空间布局,将着力打造一个新区核心区,以及六大经济功能区。

    作为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核心区,将依托唐岛湾、灵山湾的滨海岸线,建设新区行政、金融、商务、文化、科教中心。重点发展金融、现代商务、高端商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和国际会议,推进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品牌建设,构建人文新区。

    六大经济功能区分布于核心区周边,包括保税港区拓展区、中德生态园拓展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海岛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琅琊人文宜居区。其中,保税港区拓展区将发挥口岸功能与保税功能叠加优势,促进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临港制造、金融联动,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港航服务、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临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中德生态园拓展区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等,建设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高端产业生态园区、世界高端生态企业国际化聚集区、世界高端生态技术研发区和宜居生态示范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将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零部件、纺织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建设中日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争取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打造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

    城镇布局: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西海岸经济新区将按照 “城乡统筹、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原则,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作为核心的现代化主城区,将大力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分区,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协调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统筹协调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升新区文化品质,集中展现高标准的城市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质量。推进高端产业集聚,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在董家口港区,一座新港城已见雏形。根据规划,董家口新港城将以港口和经济功能区开发带动城市建设,挖掘琅琊历史文化内涵,加强产业和人口集聚,促进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港城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有序拓展港城规模。坚持绿色低碳理念,优化城市环境,增强综合承载力,建设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一流、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新港城。

    西海岸经济新区还将大力开展城市交通基础建设,建设以城际铁路、高快速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对外交通网络,构建“廊道+枢纽”发展模式,承担新区与周边市区和半岛国际机场、铁路青岛客运北站、铁路青岛集装箱中心站等重要枢纽交通联系功能。推进青连铁路建设。超前规划建设薛家岛至团岛地铁,适时向新区核心区和董家口新港城延伸。建设莱州-胶南南北大通道、青兰高速-董家口港区联络线、胶南东西大通道等道路工程。建设新区铁路客站、西海岸汽车总站等对外交通复合型枢纽,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隙衔接”。

    区内交通设施则以快速主干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主体的交通网络,连接北部主城、董家口港城,实现半小时通行目标。

    产业布局: 建设世界级产业基地

    根据规划,新区立足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做强海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海洋高端石油化工、海洋运输物流和海洋文化旅游业,建设世界级产业基地。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做大船舶制造业,做强海洋结构工程与装备制造业。争取引进轿车整车项目,发展新能源汽车、特种车及零部件。培育风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装备、大型石化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港口机械等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提升汽车电子、网络智能家电、数字视听、卫星组装产业,发展芯片、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核心产品。

    海洋高端石油化工产业。一体化延伸石化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大宗有机化工产品,以及树脂、橡胶、化纤等合成材料,发展面向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轻纺工业的高端石化产品,积极发展新兴海洋化工。

    海洋运输物流业。加快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引进培育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加强海运与陆运、空运衔接,发展多式联运,开展以港口为龙头的全程物流服务业务。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发展保税物流等新业态。

    海洋文化旅游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级黄金海岸旅游目的地。

    中国蓝色硅谷 “东部一线”吸聚蓝色能量

    说起高新科技产业,上世纪90年代,世界知道了美国硅谷;新世纪,世界知道了印度班加罗尔;如今,青岛声音领唱全球,中国蓝色硅谷将再度成为世人的焦点。从青岛的行政区划图上,这是一条从崂山科技城蜿蜒至即墨温泉镇的蓝色巨龙;在青岛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这是海洋高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宏伟蓝图。

    三个“一”对接互动

    蓝色硅谷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规划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人。“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总长约50公里。“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在功能上“区、带、园”有机对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蓝色硅谷建设将坚持“科技立谷、创新强谷、体制活谷、开放兴谷、生态建谷”的原则,确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实施重大推进工程,加快海洋高科技研发、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和服务机构集聚,大幅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推动集中集约用地用海,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和人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中心,成为带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引擎。

    为保障蓝色硅谷运转自如,规划还从交通、能源、水源等“后勤”方面力求创新。该区域将打造与半岛城市群、青岛主城区的快速通道;构建布局合理、运行稳定、选择多元的电源电网体系,逐步实现天然气管线全覆盖;水源建设方面,挖掘本地水源,引进客水资源,适时规划建设海水淡化厂。

    引进知名大学“落户”

    没有人才,蓝色硅谷无从谈起。在科技人才聚集方面,我市今年将重点加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努力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积极引进更多知名大学落户蓝色硅谷。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青岛拓谱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服务蓝色经济的职业院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加快建设若干能承担产业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和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的企业高层次人才梯队。推进青岛“人才特区”建设,建设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设立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全力打造“蓝色人才高地”。

    科研机构加速“搬家”

    建设中国蓝色硅谷,首重科技创新平台集聚。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近日向记者表示,我市将重点抓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两大战略性工程建设,建成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搬迁、中科院声学所青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重点海洋科研机构建设。营造海洋科研机构向蓝色硅谷区集聚的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海洋科研院所和机构、国际海洋组织总部等向蓝色硅谷集聚。进一步提升现有高校、科研院所科教水平,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成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学科突出的世界一流综合类海洋大学。规划建设海上试验场,重点在海洋环保、海洋防腐、海工装备等方面,为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公共试验平台。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提升硅谷配套设施与环境,加快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吸引各类高端创新平台向蓝色硅谷集聚。

    拓展科技创业“阵地”

    在企业建设方面,蓝色硅谷将大力支持科研人员、产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和留学生带头创业,孵化的中小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330家,增加到600家,为蓝色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累创新基础。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带动蓝色硅谷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设立企业上市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爆发力。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先的重点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企业发展梯队。

    推动新国际机场“出炉”

    在基础建设方面,重点是加快推动青岛新国际机场建设,大力发展立体交通网络,适时选点规划建设游船、游艇码头,提高蓝色硅谷区域能源、水源和市政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建设我国北方的数据中心和“数字蓝色硅谷”。建设鳌山湾海洋生态保护区、北宅水源地保护区两大生态保护区,海岸线生态廊道、滨海公路生态廊道以及高新区生态景观廊道三条生态廊道,并实施多项青山绿水工程,规划建设鳌山森林公园,形成蓝色硅谷绿肺和生态屏障,为打造蓝色硅谷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同时我市还设立了市级蓝色硅谷建设专项资金,发挥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入驻蓝色硅谷,风险投资机构由2010年的20家左右增加到200家。建立天使投资基金及各类种子基金,建立由保险公司、银行、信用中介机构组成的蓝色硅谷保险、金融服务联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开发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信贷产品,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九千亿打造九百重点项目

    我市十二五规划围绕改善民生将重点推进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130个项目建设

    物价、交通、教育、医疗……民生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水平的最主要标杆。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社会民生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439.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18亿元。

    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投资9000亿元,全面支撑起创新、文化、和谐、开放、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其中仅去年一年,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就高达134亿元。

    统计数字上,是民生领域的投入比例逐渐上升;百姓感受上,是宽敞的道路、充足的学校和医院;而对于一座城市,则是城市发展模式、社会和谐建设的新标。

    2011年·134亿 民生财政投入创历史新高

    说起2011年的民生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妇女儿童医院,如果再加上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和中心医院的新大楼,整个青岛市区的医疗机构已经在短短几年内“旧貌换新颜”。而这只是我市民生建设的一小部分。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2011年,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达134亿元,创历史新高。物价涨势得到有效控制,1-11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先后4次发放城乡低保家庭物价补贴共2156万元。截至目前,新增城乡就业4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96%,低于年初控制目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13.2%,城乡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房源全部落实并开工,新一轮三年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启动,全市新建商品房价格指数涨幅明显低于年初调控目标。

    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实施300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全市新建、改扩建各类幼儿园170所,国医堂、妇儿医院一期、西海岸医院投入使用,三医迁建和妇儿医院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四方剧院和楼山剧院改造加快实施。

    十一五·超400亿 完成社会民生重点项目54个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社会民生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439.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18亿元。大剧院、奥帆基地、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立医院东院区、国医堂、西海岸医院等大型医疗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了优质卫生资源的供求矛盾。中国海洋大学东部校区、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青岛市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有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了专业人才的培养。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 “十一五”期间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热潮。时间回溯到2007年,当年的“全市住房建设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的理念,这个理念让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此后4年里一直被列在市办实事的首位。而随着《关于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青岛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08-2010年)》的相继出台,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十二五·9000亿 八大领域兴建900个重点项目

    围绕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任务,我市规划实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现代农业、生态与循环经济、社会民生八大领域900个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9000亿元。重点项目投资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由 “十一五”期间的19%提高到23%;直接就业30万人,间接就业60万人;重点项目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社会民生事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支撑起创新、文化、和谐、开放、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

    其中,围绕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转型的目标,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进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项目建设。安排重点项目130个,总投资1250亿元,其中“十二五”完成投资1055元,占重点项目总投资的16.2%。市政道路方面,全面建成主城区快速路网,打通城区未贯通道路,改造升级超期服役道路,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配套路网建设,构建起“快、主、次、支”结构合理的城市路网结构体系。市内快速路网体系方面,完成快速路三期、新疆路高架、青威高速公路延伸段、杭鞍快速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重庆路快速路、仙山路等城市快速路工程,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局部节点交通瓶颈解决方面,推进深圳路—辽阳东路、合肥路—黑龙江路、银川西路—海尔路立交及流亭立交改造等立交节点工程。

    公共交通方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推广使用电动公交车,打造舒适、便捷、绿色的公共交通体系。如今,我市首个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站——薛家岛充换电站已经出现在了胶州湾海底隧道黄岛侧出口,成为隧道交通的主要动力支援。而青岛人日盼夜盼的地铁工程,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阶段性成果,将完成地铁3号线建设,推进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地铁三期工程。实施电动公交车改造,新增电动公交车400辆。实施公交车辆更新工程,市区规划新增车辆1157辆,更新车辆1250辆。整合香港路、中山路等既有公交专用道,推进山东路、鞍山路、辽阳路开辟公交专用道,新增公交专用道150公里。完成河马石、道口路、青岛出口加工区、隧道口公交换乘枢纽站等公交场站建设,推进沙子口、书院路等公交场站的前期工作。 民生关键词

    ■文化事业:突出海洋文化,完成青岛市文化中心、各区市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即墨老县衙修复、胶州市市民文化中心、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黄岛区城市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引进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系的服务能力。

    ■体育事业:完成市体育中心二期、市足球训练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市体校二期、高新区皮划赛艇水上训练基地、市军体校射击及自行车迁建、海上体育赛事等重点工程,完善帆船运动基础设施,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继续引进体育设施建设项目,海上体育赛事项目,广泛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开放力度,积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教育事业:完成沙子口中心小学、辽阳东路南侧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崂山二中迁建、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

    ■医疗保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重点实施“953”工程 ,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17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推进10个重点中心镇医院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村卫室达标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基本形成城市 “一刻钟健康服务圈”。加快健全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完善以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和商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和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建设,最大化解决和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记者 官华晨)

曹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