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唐嘉宝
大众网记者 陈晓 青岛报道
7月14日上午,山东省地矿局青岛地质院联合青版教育赴即墨开展了一场“走进600年古石磨遗址,解读岩石密码”地质研学活动。来自市南区、崂山区多所中小学的近30名学生参加此次研学活动。
地质为基,打造天然课堂
本次地质研学活动以石磨的历史变迁和石磨坑遗址的地质成因及演化过程为主线,带孩子们走进600年古石磨遗址,开启一场地质知识与人文情怀的研学之旅,让同学们拥有一次别开生面的天然课堂学习体验。
活动伊始,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实地体验地质工作,青岛地质院为每位同学准备了地质人野外调查工作不可或缺的地质包及“三大件”—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科普展板介绍,岩石标本采集取样方法讲解,岩石矿物成分学习观察,石磨研磨豆浆体验和研磨作画等环节。
实地踏勘,触摸历史脉搏
一到石磨坑遗址,站在“龙鳞壁”前,同学们无不被其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争相询问“这些犹如陨石坠落般绮丽的深坑是如何形成的呢?”。技术人员从地质角度向同学们讲述了即墨石磨坑的前世今生,从火山爆发到岩浆冷凝结晶,从亿万年前到今日所现,了解到“龙鳞壁”的诞生之谜和地质变迁,引起了同学们极高的兴趣和热忱。
地质奇观,解密前世今生
技术人员还为同学们演示了地质人员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如何巧用地质锤和放大镜观察岩石特征,分析其物理特性。讲解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触摸观察,记录岩石的结构特征;使用地质锤对岩石进行敲打,感受岩石的硬度,纷纷感叹地质作用的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磨演变,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与魅力
石磨见证了前人智慧勤劳、开山劈石的文明史,承载了人类农业文化历史记忆和丰收期盼,寄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镌刻着古老而漫长的农耕岁月。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农耕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载体。
在石磨拆解课堂环节中,地质院技术人员首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石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用泡发好的黄豆为实验对象,使用石磨进行研磨,磨制出了细腻的生豆浆。通过石磨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传承和弘扬勤劳、团结、和谐等优秀品质,让自然、社会成为孩子们的鲜活教材,更让他们深刻体验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铭记石磨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为生活增添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留住看得见的乡愁记忆。
材质甄选,研磨实践大比拼
石磨在战国时期逐渐成型,那么在战国之前,人们用什么工具来研磨食材呢?研磨的细致程度又是如何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分为三组,通过答题闯关,抽取了属于自己组的研磨工具,对花生进行研磨。
研磨过程中,木臼、石臼、木压板、药碾子、石磨齐上阵;手拍、舂捣、转圈滚动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同学们拼尽全力利用手中的研磨工具,尽可能将花生研磨的更为细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团结一致,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乐趣,也真切感受到了不同研磨工具的研磨细致程度。
手磨颜料,让传统文化在地质课堂“活起来”
手磨颜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同学们使用不同研磨工具将桑葚干、姜黄、红曲米研磨成粉,加水搅拌制成颜料,用仙气飘飘的羽毛笔蘸取颜料,在粗麻布上进行绘画或者书写,一秒变身原始人,创造出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古图腾”作品,让传统文化在天然地质课堂绽放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即墨石磨坑遗址地质研学是一次“地质+人文”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把地质课堂带到大自然,通过设置一系列科普、讲解和娱乐等活动环节,让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下一步,青岛地质院将继续发挥地质公益职能属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和探索相结合的地质研学活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唐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