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竹编达人”竹条编“宝扇” 妻子:这是艺术(图)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杜强   2014-12-08 09:49:00

关键词: 何启荣 竹编工艺 艺术风格 竹条 作品

  何启荣向妻子介绍自己新编的“宫廷宝扇”。

  他从小酷爱竹编,他的作品“宫廷宝扇”被业内誉为中华竹编工艺精品中的一绝,他的不少精美作品在各种大型展览会上获奖,有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甚至落户美国市场。

  他,就是南充市营山县朗池镇太平村“竹编达人”何启荣。然而,现在他的这门“绝技”却遇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

  昨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在何启荣家见证了他作品的精美,他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担忧和希望。

  酷爱竹编

  妻子看好他的技艺

  12月7日,记者来到何启荣家,他正坐在堂屋中戴着放大镜、手拿镊子,集中精力,小心翼翼编织竹编。

  他说,由于祖父、父亲都擅长编织篾席、簸箕、扇子等物件,受他们影响,何启荣从小就学会了用竹条编背篓、扇子等竹器。

  在长期的竹器制作中,何启荣发现了奥秘,“不同色泽的篾丝在光线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射效果,同样的篾丝所放的位置不同,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那时候,他就开始琢磨、潜心研究,前往自贡、眉山等地学习、参观,在技艺上深受启发,他的竹编工艺也有了长足发展。

  何启荣回忆说,“1978年,有人给我介绍认识了同县的胡瑞琼,她比我小5岁,是位美少女。”现在,虽然已是老夫老妻,说起妻子,何启荣仍毫不掩饰说她就是自己倾慕的对象。“我觉得他就是在搞艺术,觉得年轻小伙有这么一门竹编技艺,应该有发展前景。”胡瑞琼答应了这门婚事,甚至主动担起了家里的所有重担,让何启荣能够有精力一头扎进他所钟爱的竹编工艺。

  探究创新

  发丝般竹条编出“宝扇”

  何启荣向记者展示了不少作品,他的作品都是编织成扇状,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麻姑献寿》等宝扇依然精美绝伦,扇页薄如纸,手感如丝如绸,凝神细赏才发现图案并非用画笔而作,而是用比头发还细的竹丝编织而成。

  1973年5月,何启荣编织出第一把工艺扇《熊猫戏竹》,受到了原南充地区外贸局重奖。初获成功更坚定了他对竹编工艺的追求,他决定挑战传统工艺,通过深入研究造型、用料、图案,查阅大量的图片资料,观看古代戏剧,揣摩剧中人物的衣着、神态和动作,以及前往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石刻、壁画,汲取本地和外地竹编工艺的精华,经反复实践,大胆创新,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取材时要选取韧性强、光泽度好的优质慈竹,锯竹、划竹条、剥蔑、蒸煮竹蔑、晾干、刮蔑……最后将竹蔑制作成比头发还细的竹丝,仅前期准备竹编材料就要花上三个月。”何启荣细数着制作“宫廷宝扇”的工序。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编织,在方寸间就要用到200至500根竹丝,编织一把柔如丝绸的“宫廷宝扇”要花费大约一年的时间。

  由3200根竹丝编成的《女娲补天》,头发、眉毛都清晰可见;而刚完成的《跨虎入山》作品,用细如发丝的3500条竹丝,历时一年编成。前不久,有人欲以8万元购买一件精美竹编作品,但何启荣未舍得出手。

  他的愿望

  年轻人加入,将传统技艺永久传承

  40多年的竹编生涯,何启荣先后编织了《喜鹊闹梅》《孔雀开屏》《太蓬仙境》等数十件精美作品。他编织的《嫦娥奔月》被中央美院收藏,《跨虎入山》《麻姑献寿》亮相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百年经典作品”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评为金奖。《献寿图》《兰香草》等竹编落户美国市场,业内人士和社会评价他为“川北竹编状元”,其竹编工艺也被称为“蜀中绝活”。

  和几乎所有民间传统技艺一样,因后继无人,何启荣同样面临着“失传”的现状。“这门竹编技艺凝聚着何家数代人的心血,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创新,竹编过程既考心力,也考眼力。”何启荣曾试图让村里的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但村民们见一做就是数日甚至数月,大多望而却步。

  2006年,南充市政府批准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启荣创作的“营山宫廷宝扇”名列其中,“几年前,这一竹编技艺申请省级‘非遗’时,不论是文化创造力、传统工艺和技能,还是地方特色、文化交流,都符合申报标准,但审定时,因没有传承人最终与其失之交臂。”

  何启荣有几分无奈地说,“现在人们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已不及当年,我之前收过的几个学徒也因种种原因放弃了,我真担心这门技艺就这样失传。”而目前,让何启荣欣慰的是,女儿承诺在工作之余,学习竹编技艺,“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掌握微编绝技,使这门竹编技艺永远传承下去。”

  彭杰 记者 杜强 实习生 彭敏摄影报道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