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救命药“失踪” 政府放宽定价管制建储备库
来源:南京日报 2014-11-27 13:53:00
医生救死扶伤,离不开用药。尴尬的是,临床上不少救命药玩起了“失踪”。这些救命药大多价格低廉,与之同为“患难兄弟”的,是一度广泛使用、如今也难觅踪影的普通廉价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短缺药物品种有300多个。
难觅踪影的背后,究竟有何隐衷?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调查。
每片1元的皮肤病药 南京医生寻遍全国
上月初,来自苏北地区的李芳(化名),全身皮肤突然布满红斑、水疱,且持续高烧有破溃,被从当地医院转至中大医院。
根据患者症状及检查结果,又查阅相关文献后,中大医院皮肤科主任王飞确诊这位患者患的是成人线状lgA大疱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一般在0.2/1000000,治疗这种皮肤病的特效药只有氨苯砜一种。无奈的是,这种药因为受众小、价格仅1元/片,药厂早在几年前就停产了。
“如果病人没有这种药治疗,红斑和水疱还会蔓延,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王飞回忆着告诉记者。
到哪里才能找到这种药?王飞向熟悉的全国同行求助。从南京各大医院到江苏各地的医院,从北京协和医院到上海华山医院,结果总是令他失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飞辗转从一教授朋友那里得知,他那有此前一外国皮肤科专家送的氨苯砜,他愿意送给这位患者使用。
患者用上这个来之不易的救命药后,第二天病情就明显减轻,几天后便顺利出院。
药厂苦经
卖“普药”的不如卖水的,“亏本生产”谁情愿
生产成本噌噌涨,药价却多年不变
临床需要,为何企业又不愿生产?“卖普药(普通廉价药)的不如卖水的。”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兵用这句话形容企业面临的尴尬。
小赵是南京同仁堂制药的一名老员工,1999年进入该厂。“当时,企业主打产品之一——复方板蓝根5元钱左右一袋,15年过去了,还是这价格水平。但我们员工工资已经翻了6倍,原材料成本也翻了好几倍。”小赵告诉记者,因为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定价”,2008年起,该厂已经停止了复方板蓝根的生产。
复方丹参片也曾是这家企业的主打品种,2008年起就被划出生产目录,“丹参片的主要原料是三七,2009年三七的价格是100元/公斤,去年底已涨至900元/公斤,但药品出厂价并未有相应的大幅度提升。”同仁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周勤文说,药物的原材料、辅料价格一直是“随行就市”,并没有价格管控,但药品在进入市场时是在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原则下进行“最低价中标”,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除了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质量检测标准不断提高,企业为之付出的环保成本、技术提升成本都在持续上涨,‘多方逼迫’,我们不得不放弃某些药物的生产。”
“现行的药品招标制度,是逼退一些药物的重要因素。”采访中,周勤文和李兵均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2009年开始,国家基本药物招标多以唯一一家中标,且评判的最终标准就是价格,很多企业为争得市场,‘无底线’拼价格。一瓶阿司匹林的生产成本超过1块钱,但某中标企业价格竟只有7毛多。”李兵曾私下问过一些竞争对手这样的价格如何保证企业利润,对手含蓄作答,“如果不中标,就失去了整个省份的市场,企业的生产线就得停下来,可能面临关闭的风险。”
按照我国基本药物药品招标制度,一旦中标后,企业保证市场供应的时间最长的在3至5年,一旦不供应就会上“黑名单”,3年内不再有竞标资格,“中标时的价格本来就没有市场空间,如果在这3到5年间,药物原材料、人力成本、环保费用上涨,企业肯定面临亏损,不少企业为减亏,不惜降低产品质量。”李兵说。
周勤文曾拿他们厂生产的成本价在6元左右的复方丹参片和以2元多钱中标的同款产品作对比,发现药物中“三七”含量相差了10倍。
“以企业信誉赌市场,这样的交易我们不干。”李兵说,2009年—2013年间,该企业基本采取了放弃投标的策略,“2009年,公司在江苏中标的药物有23个品规,而到了2011年,仅剩3个。
李兵告诉记者,最低价中标体系让很多药物的价格维持在低端水平。以复合维生素B为例,一瓶100片,出厂价仅1.6元,按照日均服用量1—2片/次×3次/天,日均费用仅0.096元,而国家原来的零售价格限制在1.8元/瓶,这就意味着进行商业配送销售几乎无利。“市场上,最低端的矿泉水价格都在1元以上,所以我们时常开玩笑说,‘卖普药的不如卖水的’。”
市场探访
300多种药物“玩消失”
像氨苯砜一样 “玩消失”的药物,临床上并不少见。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谢世平告诉记者,毒扁豆碱是治疗抗精神病药药物中毒的有效药,但从药物清单中已消失了好几年,更无奈的是,这款药物目前并没有有效替代药出现,“遇到此类病人,临床救治就很困难,曾有一个病人因这种药物的缺失而丧失了治疗机会。”谢世平透露,另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氟哌啶醇也是和毒扁豆碱一样的命运,不同的是,氟哌啶醇有类似可替代药物,只是价格要翻10多倍。“我们医院使用的不少药物因受众较少,多数厂家都不愿生产,无奈之下,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跟厂家协商,不仅生产量小的药物由他们提供,临床上用量较多的药物也由其提供,从而保证他们的利润。”谢世平说。
据统计,全国目前临床上处于短缺的药物品种超过300种,如2013年7月以来,专门治疗甲亢病的临床药品甲巯咪唑(俗称“他巴唑”)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短缺;治疗皮肤过敏的扑尔敏、消炎药诺氟沙星等也在短缺药名单之列。
记者从我市两家规模较大药企——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前者被批准生产的药物品种有120多个,但目前正常生产的只有40多种,后者被批准生产的药物品种有127个,目前常年生产的只有50多个。
流通梗阻
低价药利微,医药公司不愿卖
加成有限,医生开药缺“动力”
“一个药品能否保证市场正常供应,受制于企业、医药公司和医生三方积极性,其实有的药物倒不是企业不愿生产,而是医药公司不愿销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这位业内人士说,目前药企都是将药品销售给商业公司,由商业公司对医疗机构进行配送;因招标价格低、企业出厂价格无利等,导致配送商业的利润空间极其微小,“以一车药物从仙林配送至省人民医院为例,如果一车总价达20万元的高价药物,按照5%返利,医药公司可以拿到1万元的配送费,而换成总价只有5万元的低价药,配送费只有2500元。”
此外,由于医院回款时间较长,医药公司更愿意将风险放在利润相对较高的高价药物上。
事实上,临床中的短缺药物基本都是“低价药”,一项对342种短缺药品的调研资料显示,从单位常规包装价格看,有211种短缺药品的价格在30元以下,占61.7%,而其中10元以下的药品有130种、5元以下的药品有89种、3元以下的药品有55种。
“即便药物到了医院,没有医生愿意开,对患者而言还是一种‘短缺’。”上述业内人士说,在现行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品加成”是大医院财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样是加成15%,医生的处方笔更愿意倾向药价较高的药物,这也是导致某些廉价有效药消失的重要原因。”
政府放宽定价管制
重点监管药品质量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价格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非政府定价,政府应在质量监管上严格要求。”李兵期待,“政府只是建立监管平台,让予资质符合的企业药品直接挂网,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关于药品价格领域的行政管制放开力度几乎空前。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调整”的低价药清单,涉及533个品种1154个剂型。其中,283种低价西药将执行“不超过3元/天”的标准,250种低价中成药执行“不超过5元/天”的标准,企业在这一标准下实行自主定价,“这一政策出台后,江苏也相应调整了医保联动价格,目前我们公司的红霉素眼膏、盐酸小檗碱片、奋乃静片等市场经常出现短缺的药物,因价格逐步上调,企业有了生产动力,目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李兵说。
而在前天,有最新消息称,年底前国家发改委或将针对基本药物的价格放开行政管制。该政策已在上海地区先行,于本月7日形成的文件明确,对在上海地区内销售的医疗器械和政府定价范围之外的药品价格放开行政管制。
建立低价药保护机制
将短缺药纳入储备库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在对现有招标制度进行改革时,也应对廉价、低价药品建立相应保护机制。
据悉,为鼓励药企生产廉价药、低价药的积极性,我省去年起着手建立廉价药物保护机制,分批公布数十种临床需要、安全性较高、价格低廉、供应面临困难的药物清单,取消最高零售价管理方式,统一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由政府统一定价,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以避免药企间恶意竞低价。“但这一政策只面对江苏地区执行,外地企业不在此列,导致本省医药代理公司可通过其他渠道调拨采购,同时,虽进入廉价药品,但部分品种药物生产企业较多,价格竞争仍然激烈,最终使得省物价局制定的保护机制流于形式。”上述专家指出,相关部门在建立保护机制时,应优先在区域内考虑到能及时响应配送、生产稳定、质量优的企业中标,指定其生产,确保临床稳定供应。
短缺药能否建立起储备库?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在各地区指定相关单位设立药品储备库以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但都以大众药品为主。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可考虑将短缺药也纳入其中,并建立相应应急机制以供调配。
引导医生用好手中“笔”
出台相关考核办法
“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究竟用什么药,基本由医生说了算。”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表示,引导老百姓合理用药,医生当用好手中这支开处方的笔。与此同时,患者也要改变“药价越高、效果越好”的用药观念,“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规范医院合理开药,我省卫计委近日也明确了相关办法。本月初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三级医院要配齐70%的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纳入医生考核。“如何考核,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得力举措。”冷明祥说。(记者 陈玲 顾小萍)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