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高校应届毕业生突破10万人 79%本地就业

来源:大众网   作者:刘宇昕   2017-08-07 14:28:00

关键词: 青岛;高校;本地就业

  大众网青岛8月7日讯记者 刘宇昕)2017年,全市在青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青岛生源毕业生人数约3.8万人,全年预计接收毕业生7万人以上。截止6月底,全市接收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58764人(博士184人,硕士5718人,本科25869人,专科26993人),与去年(53540人)同期相比增长9.76%,完成全年接收人数的83.95%,在青高校应届毕业生平均签约就业率为89.4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民营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从单位性质看,接收毕业生最多的前三类单位分别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接收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441人、5822人、2281人,占接收总人数的97.92%。国有企业接收人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民营企业接收人数占总人数84.13%,同比增长9.99%。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最大供给者。
  外地生源毕业生在青就业占近八成。从生源地来看,接收外地生源毕业生46722人,占接收总人数的79.51%,同比增长9.23%。在接收毕业生中,在青高校毕业生37734人,占接收总人数的64.21%,同比增长1.74%,占在青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37.73%。
  青西新区已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主要阵地。从就业区域看,吸纳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前三位区市分别为黄岛区、市南区、市北区,接收人数分别为22200人、11231人、7603人,占接收总人数的69.83%,仅黄岛区接收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37.78%。黄岛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航运物流、石油化工、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正围绕着供给侧需求,在产能升级的过程中不断蜕变,焕发勃勃生机,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居首位。从行业分布看,接收毕业生最多的前六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建筑业,接收人数占总人数的74.09%。以青岛龙头企业海尔、海信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居首位,接收人数占总人数的18.63%。
  近八成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新兴经济业态领域。随着青岛市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工程,以创业“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助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支点。上半年,青岛市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者3300余人,其中近八成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分享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农业新业态和服务业新领域。
  同时,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根据在20所在青高校开展的《2017大学生求职指南》调查情况看,在4000名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高达11.3%,“慢就业”现象已成为大学就业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毕业生在毕业前缺乏职业规划定位,造成求职就业方向不清、目标不明;二是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弱,又不想委屈自己找一份不喜欢的工作,选择“慢就业”来逃避现实的竞争;三是部分学生家长对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现在大部分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毕业生没有生活压力,家长不希望孩子选择条件较为艰苦的岗位,也不催促孩子找工作,这也是造成目前出现“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之一。
  毕业生缺乏实践实训经历。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老师反映,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但毕业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且缺少实践实训机会,这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此,不少毕业生通过社会培训机构,缴纳高额学费来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合格后由培训机构给予推荐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应届毕业生考研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据青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学校今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占到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0%左右,虽然最后仅20%的毕业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毕业当年考研失利,准备“二战”的毕业生比例仍然较高,占比约10%。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学校纯理科专业就业率主要依靠考研拉动,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将势必造成2至3年后毕业生总量的再次拔高。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勇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