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备考资料报班请家教 晒晒几代人的高考账本
来源:青岛早报 2016-06-07 10:01:00
又是一年高考季,在这场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 “战役”中,随着莘莘学子们一同出征的还有浩浩荡荡的陪考大军。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陪考的爸妈们可谓是倾尽全力,这其中既有不计成本的金钱支出,也有无尽的情感心血。近日早报记者通过对岛城几代高考人的调查取样,直面展示不同时期高考账本变迁史。在金钱投入不断攀升的同时,还有陪考人对下一代始终不变的期许。
60后
备考资料成了最大的开销
1977年冬天,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重新开启大门。“恢复高考消息一经传开,年轻人欢呼雀跃,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对大学的向往。”参加过1977年高考、今年55岁的徐斌告诉记者,学生们纷纷放下手里的镰刀,重新拿起笔和课本,在难以想象的环境中重新学习。在徐斌眼中,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79年,是他们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年。变化的原因只有一个:高考恢复。回首高考备考的经历,徐斌说用“艰辛”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时不论成分、家庭、社会关系。只要学历符合要求就可以报名。10多年来想要参加高考的人,一下子都出来了。报名的人非常多,我也报了。”徐斌说,那个时候他还住在村里为插队青年盖的房子里,他是一只手拿着书,一只手拿根棍子,一边读一边在地上写。除了刻苦,大家最想拿到的就是高考的模拟试题。然而弄到高考模拟试题成了最大的开销。当时除了模拟题,他们备考的“法宝”还有自学丛书和纸。学校因刚恢复高考,课本十分紧张,徐斌家也只借到两本政治课本,其他学科连课本都没有,徐斌的父亲便想办法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了一套上海出版的自学丛书,分数学、物理、化学等6科,每科3本。在印象中,当年高考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草纸。那时家里生活困难,没钱买像样的练习本,他们得把纸裁成八开大小,装订成本。
70后
条件不好根本没有营养餐
对于当年的那场高考记忆,市民孙女士每每提起都特别感慨,那个年代,高考都在7月初举行,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紧张的时候吃糖可以缓解,但那袋为了缓解紧张的糖考试结束了也没有吃。”孙女士说,她还记得,走出考场时正好是中午,袋子里的糖早就化了。孙女士说,那时候唯一可以从农村走出去的途径就是考中专。能考上中专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家里需要大摆筵席,隆重庆祝,更不用说考上大学了。当年的大学不好考,能考上就是一种荣耀,一家如果能出个大学生那是不得了的事情。“那个年代,大家家里条件普遍不算很好,即便是高考,也没有营养餐和陪考。”孙女士说,班上同学都很努力,因为在那个时代孩子的心中,考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成才,更是一种荣耀。“可惜我当年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再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我就放弃了补习一年的想法。”孙女士说,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对于大家来说,考不上也是正常的,所以高考的气氛并没有现在这么紧张。一个班40多个人考上了8个。当年跟她高考成绩一样的同学只有个别人选择了补习一年继续高考。
80后
买学习机恶补弱项学科
对80后们来说,高考已经成了尘封的记忆,对他们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1999年全国开始扩招,扩招当年人数就激增了22万人,增加人数超过上一年总数的一成。2003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85后的考生多了赴港念大学的选择,此时毕业包分配也已成为传说,80后毕业之后均需要自己找工作。每年7月份的高考在80后这一代里逐渐移到了6月份。高考内容自1999年起,开始推行3+X模式,即3门大科:语文、数学和外语。“X”为自选小科,X的数目各地根据各自情况定。那个年代,80后的父母们对孩子考上大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请家教、喝营养液,为了高考全家总动员,成为很多80后考生的共同记忆。
“说起高考那段时间,我现在都觉得那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一段时间。”家住李沧区的邵先生说,到高三时,他的语文、历史及政治等学科成绩都不错,单科成绩甚至能够排到年级前10名,可唯独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成了他求学路上的拦路虎,为此他和家里人也是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到了高三下学期,眼看英语成绩还是没什么起色,家里人就花大价钱给他买了一部当时“很火”的学习机。“那台学习机得一千多吧,那时候爸妈一个月也就挣个两三千块钱,真是下了血本了。”邵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最终这台学习机并没有发挥出广告上宣传的功效,但父母对他的期待和帮助都让自己非常感动,也让自己更加刻苦地恶补弱项,最终在高考英语考试中他考了92分,虽然相比一些尖子生来说并不算高,但对他来说却是从没有取得过的高分。
另外,尽管家里经济状况一般,但在营养品的花销上,母亲还是非常舍得。“记得当时只要是药店或电视上宣传有补脑功效的营养品,只要母亲看到了,第二天就能出现在我眼前。”邵先生笑着说,自己当时吃过的营养品少说也有10种以上,在营养品花费上,高三这一年估计也得超过2000元。到了考试的时候因为借住在离考点较近的朋友家中,省去了租房的花费,不过为了提前适应,避免当天休息不好,父母早早便安排他住进了朋友家中,为此请朋友吃饭也花了不少钱。考试当天,在饮食方面父母可谓是竭尽全力,基本上是想吃什么绝不问价,“排骨米饭、羊肉汤、小炒,那两天基本上是天天下馆子,就单说排骨米饭吧,全是肋排,平时爸妈可舍不得吃。”邵先生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考试时的紧张,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他已经记不得多少了,但父母为了他的考试鞍前马后,竭尽全力地支持还是让他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关爱。
90后
不惜“重金”为孩子培训补习
“孩子将来会不会感激我?那个我没想过,我就是想让孩子知道,为了让她成才,我已经做了一个母亲所能做的全部。”市民林女士说,女儿懂事乖巧,学习也很努力,是同学和老师眼里的乖乖女、好学生,这让林女士和家里人感觉脸上非常有光。因此为了培养孩子,家里人也是不遗余力。刚上高三林女士便到女儿学校附近租房,过起了陪读生活,年租金为2万元。除了学习之外,女儿从初中便开始学习舞蹈,未来也希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为此林女士便在督促女儿文化课学习之外,还带女儿走上艺考路。从年前至今,奔赴上海、济南、北京等地考试,交通费加上考试各种费用大约在1万元左右,“这还只是部分支出,和培训费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林女士告诉记者,为让女儿考上一所好学校,她带女儿遍访名师,许多时候一个课时就要1000元,粗略算起来,高中阶段舞蹈培训费至今已经超过3万元。东奔西走地考试,担心孩子的文化课有问题,艺考结束后,林女士还给孩子请家教补习落下的功课,这部分花费约5000元左右。
“我和她爸这两年的积蓄,这下基本上全掏出来了。”林女士说,尽管资金上已是捉襟见肘,但为了让孩子放松,他们会不定时地看看电影、吃一顿好吃的等等。
【调查】
除去正常饮食高三花销过万
从60后到90后,考生们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在随机调查的20多位考生家长中,根据家长们自己总结的高考账本显示,仅在高三一年,除去正常饮食的花销就要超过万元。除此之外,随之一同增长的还有家长们对下一代参加高考的重视和期待。“我们那个时候父母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在家干活也是一条出路,和现在真是不能比啊。”在市区一处考点正要准备租房的郑先生说。以郑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高考几乎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为了孩子们能够顺利地通过这次考试,上一所好的大学,为自己将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家长们均不惜倾尽全力。
责任编辑:赵晓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