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农村丧事陋俗逐渐革除 新风尚正逐步树立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徐新东   2016-04-04 09:47:00

关键词: 丧事;陋俗;革除;农村人

     

  鲜花祭奠已经成为新风尚,4月2日,在市殡仪馆门口志愿者用鲜花换取扫墓市民手中的烧纸。本报记者何毅 摄

  在以前,白公事都会找吹鼓手、大摆宴席,甚至还有人借钱大操大办,攀比之风盛行,但如今一切从简……胶州洋河镇窝洛村66岁的孙光全在村里担任白公事的“主事”已十多年,他对这种变化深有体会。他透露,由于程序逐渐简化,一场丧事下来能节约五六千元。我国殡葬管理的方针是: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清明期间,记者走访了解到,胶州、莱西等农村丧葬新风逐渐推广开来,不少村子都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厚养薄葬的理念逐渐改变着各种陋习。

  ■镜头一 步骤简化,坟墓变小了

  孙光全是胶州洋河镇窝洛村的村民,他今年66岁,在村里担任白公事的“主事”已经长达十多年。这十多年来,他亲身经历了村里白公事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

  4月3日上午,孙光全告诉记者,多年之前,像大多数的农村一样,他们村一旦有老人去世时,晚辈们也都要大操大办,“又是找吹手、请鼓手、又是大摆宴席,有些甚至还请专门的戏团连唱很多天的戏。”孙光全说,逝者的晚辈们不仅要承受丧失亲人的痛苦,还因为大操大办弄得身体很疲惫、经济上也很吃力。“按照往年来看,一场丧事起码要花到一万多元,多的可能要两三万。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也不忍心,都得衬着出钱出力,各方面都受损失。”孙光全说。

  近年来,“厚养薄葬”理念越来越被人所接受,一些不必要的细节都被淘汰了。孙光全说,目前村里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成员有三个人,他现在任理事长,村里再有丧事基本上由他们三个人来帮着办理。“以前都是在家里举办隆重的送别仪式,各地的亲朋好友都会来,来宾都要吃喝,其实给当事人也带来不少的麻烦。”孙光全说,如今村里如果再有人去世,晚辈们当天会告知亲朋好友,然后在第二天集体到殡仪馆参加送别仪式,“送别仪式也很简单,一般在殡仪馆的大厅里,简单致辞说道说道,随后就烧烧纸,紧接着就火化了。”孙光全说,火化之后,便带到村里预设好的公墓里下葬。

  “虽然也得宴请远路来的亲朋好友,但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孙光全说,目前一场普通的丧事只花五六千就够了,比以前节省了一半。孙光全还介绍,在之前村民们观念当中,坟墓越高越大,就说明越有孝心,很多土地被殡葬用地所占据,造成了破坏。“而现在村里有了公墓,村里有人去世要集中葬到公墓里,坟墓的高度、大小统一,而且一个挨着一个,这从根本上节约了土地。”孙光全说。

  ■镜头二 省72道祭品,只摆香炉

  胶州胶东街道三角湾村的王大臣也是村里白公事的“主事”,在当地他更习惯被称为“大帮忙的”。4月3日上午,王大臣告诉记者,他今年51岁,在九年前,他开始正式接管这一“工作”,目前他还是村里红白喜事理事会的会长。王大臣说,他的“团队”一共有十多人,每当村民家里有白公事时,他都会召集这些“队员”去无偿帮忙。

  “其实我们村的丧事办理已经开始简化了,尤其是这几年。”王大臣介绍,在以前,如果家里有人去世,亲属会在堂屋的门口搭建灵棚来供亲朋好友拜祭,灵棚里会放置一张大的供桌,供桌上要摆放各种祭品。“在我们这就有这个讲究,要三十六个盘子、三十六个碗。”王大臣说,盘子、碗子里要放上猪头、鸡、鱼、蔬菜、馒头以及各种点心、糖果。“这七十二道祭品还不能有重样的,准备起来非常麻烦。”王大臣说,因为丧事不是一天就办完,所以尤其是夏天,不等丧事办完,这些菜就全坏掉了。

  “现在这些已经简化掉了,灵棚也不再设了,供桌上只要放个香炉焚烧黄香就可以了。”王大臣说。

  另外,王大臣说,在他们村里,白公事花费较多的还是酒席。“因为亲朋好友都是带着礼金前来拜祭,所以都要设宴款待,以前是直接在家里招待,现在一般都到饭店去,虽然饭菜尽量简单点,但一桌也要好几百元,一场丧事下来也要好几千,这是目前丧事中花费最大的部分。”王大臣说。

  ■镜头三 三天丧事,缩到一天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胶州洋河镇窝洛村以及胶州胶东街道三角湾村的丧事一般还都要举办三天,而有些村庄已将丧事缩减到一天。

  4月3日下午,莱西姜山镇大河头村村委的耿守基介绍,他们村也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而且还把丧事简办写进了村规民约。耿守基说,在以前村里有人出殡时,都要搭灵棚、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期间还要大摆宴席,甚至有些为了充面子还会借钱来做,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了不少浪费。

  另外,耿守基还提到,按照以前旧习俗,丧事要连办三天,三天里每天都有人祭拜,只要有人祭拜就要摆宴席,三天之后才下葬。“现在简化了。”耿守基说,现在村里一旦有人去世,红白喜事理事会的人员便提前介入,提前沟通,尽量简化办理,“丧事一般只有一天,当天也不再找吹鼓手,而是直接从民政部门租用灵车,等亲朋好友祭拜仪式结束后便火化后下葬。以前三天,顿顿得请吃饭,现在一天只要两顿饭基本就把事情办完了,节省了不少钱。这些钱如果用来给在世的老人表达孝心会更实在一些。”耿守基说。

  “老人去世,子女们无论是举办丧礼还是送别仪式,只是一种心情的表达,没有必要大操大办。”耿守基说,“厚葬厚祭”的理念说穿了是在做戏给人看,对逝者来说已毫无实际意义,所以子女们表达孝心应当在老人在世时,贴心地孝敬他们,服侍他们,善待他们,赡养他们,使其安度晚年。

  ■新风尚 不少村村规向丧葬陋习说不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岛城很多乡村里,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理念,节俭成为了新风尚,除了大河头村还有不少乡村也都把丧事简办写进了村规民约当中。作为全国文明村的胶州三里河街道管理村是较早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的乡村,这引来了很多村学习经验,从简的风气在越来越多的乡村推广。

  三里河街道管理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喜丧二事是农村人的大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来的村民住进了高楼,但是以前的习俗却没有改变,很多陋习和封建迷信一起带进了小区。为此,他们从2011年,就开始着手成立专门的理事会来改变村里的红白事陋俗。

  为破除丧事中的封建迷信,全面推行俭朴、节约、文明的殡葬礼俗,村两委在多方借鉴经验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丧葬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八准”、“八不准”权利义务,跟封建迷信说“不”,意见稿于2011年6月下发到居民手中,历经一年的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在2012年实施。

  丧葬规定中规定,由村委出车为丧主30华里以内的亲朋报丧;负责联系灵车,制作灵车装饰罩,负责灵车费用,使用国家规定的哀乐光盘;以居委会的名义向每一位丧者敬献一个花圈;为丧主准备多套黑袖章和白胸花,以替代传统的白带子和白大褂;在征得丧主同意的前提下,村治丧协调小组为每一位丧者组织举行告别仪式,宣读告别书;免费为每一位丧者安排墓地、砌墓穴、立石碑等,而这些新式做法给居民省下了至少5000块钱。

  另外,胶州市里岔镇良乡一村出台的村规民约里也明令禁止丧葬使用吹鼓手等,对老人厚养薄葬,省去的丧葬费用,用来给老人养老。岛城农村通过健全“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丧葬陋习逐渐破除,新风尚也在逐步树立。记者 徐新东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初审编辑:于潇潇
责任编辑:安玉生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