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各年龄段读书习惯:年轻人爱文化休闲书店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陈珂 于顺   2015-04-22 07:17:00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沈石溪 读书习惯 高三语文 主力位置

   你一年能读几本书?是否有一本尚未读完的书?记者昨日采访发现,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曾经有阅读的宏愿,可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而记者的一位朋友,却在过去一年中,读完了52本书,每周都会读完一本,令人咂舌不已。

   【中小学阅读】

   将影响一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过程,读一些好的故事,既是娱乐,也是成长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们伸手就能触到书籍,无棣四路小学校长马燕把图书馆拆分开,融入到每个班级,每个班都有300本左右的书籍,目前数量还在提升中,一二年级阅读目标是拼音故事和绘本,比如西顿的动物故事,沈石溪的童话等,通过小动物的有趣经历,表达出团结、友爱的道理。而对高年级学生,名著的阅读已经提上日程,但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无棣四路小学选择了一批缩写版、青少版名著。“关键是营造氛围,我们会不定期为学生人手配一本一样的书,让学生们有共同话题,还倡议学生家长共读一本书。”说到阅读的目的,马燕认为首先是为了养成阅读习惯,“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句名言,马燕一直推崇,而中小学阶段的培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读书习惯。此外,提高识字量,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也都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而对高中生来说,阅读问题曾困扰不少老师,崂山二中在新生入学的阅读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阅读远高于理性阅读,“其实能读书就不错了,还有很多不爱读书的。”崂山二中高三语文老师孙礼亮介绍,一开始发现学生主要是快餐式阅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类,看过即忘也很少去思考。也有个性化阅读,比如漫画、军事、体育和网络小说等,整体来看趣味性高于思考性,对未来成长缺乏指导。“我鼓励学生们读名著,这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跨越上百年依旧能震撼心灵,这才是好书。”孙礼亮老师分析说,从名著开始效果最好,其中的故事趣味性和思考延展性,都能引起阅读乐趣。

   【年轻人阅读】

   文化休闲书店吸引年轻人

   “如是霜降、如是大雪……”岛城篆刻家管江刻完最后一刀,终于把“如是书店”约的印章完成,这是这家书店二十四节气系列中的两枚,另外还有11名篆刻家治印,共同完成“如是二十四节气”系列印章。

   年轻人读书少曾被人诟病,而特色书店的出现,将咖啡、休闲、安逸与书籍联系起来,为忙碌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如是书店”、“不是书店”……这类文化休闲书店虽然还不太多,但早已经开始影响年轻人的阅读生活。在管江眼中,文化休闲书店的定位准确,与传统书店的海量书籍不同,用“轻松”二字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心理,有咖啡、舒适环境、各种书画文化展览,算得上是闹市中的一抹宁静。

   作为岛城文化休闲书店的先驱,“不是书店”已经走过6个年头,“我们的定位是年轻人读书、休闲的地方,环境必须要安静,可以静心阅读,绝非是聊天的地方,让身心融于书中。”“不是书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被视为小众书店,但书店的顾客群一直稳中有升,收入也很稳定,所以才能坚持下来。在“不是书店”里,年轻人可以看到书店精心选择的书籍,主要是文艺类、社科类、小说、游记和传记类图书,“要对年轻人的口味,如果有人需要大部头的图书,我们也可以预订。”该负责人表示。

   【老人阅读】

   养生历史类最受欢迎

   昨天,记者采访了多位老年人,纸质阅读物依然在他们的读书方式中占据绝对的主力位置。“我们不比年轻人,天天在网上看,或者拿个手机看。”73岁的孙传明不好打牌,不好下棋,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从退休后一直坚持阅读,家里订了两份报纸,定期还要到图书馆或社区图书室借阅图书。孙传明说,他年轻时喜欢看小说和历史书籍,现在看的图书类别则比较广泛,“读报主要是看新闻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小说也读,现在年纪大了,生活养生类的书籍读得更多了。”

   孙传明说,退休后时间多了,读书就成为了消遣和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年纪大了,大家聊天和谈论的话题里面,怎么样让身体更好肯定说得最多,大家在一起,常常说说自己又从哪看到了什么养生知识。”孙传明笑着说,看书的确让他增长了很多见识,老朋友在一起,自己不能当看客或听客,得有“资本”和大家一起讨论,这类书籍自然就少读不了。此外,孙传明说,历史书籍也是老年人偏爱的类别。

   【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冲击传统读书方式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电脑及手机等电子方式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我现在每天都在网上看书,很方便,坐在车上不用举着厚厚的图书,只要拿一部手机就行。”28岁小李家住团岛,工作单位在东部一处写字楼,每天早晨他乘坐公交车上班的时间超过40分钟,在车上小李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读书,但与传统读书方式不同的是,小李是通过手机读电子图书。小李说,纸质图书或者买、或者借,而且一次只能拿一本,多了很不方便,而且读书时受环境影响很大,“你上车没座位,总不能站在那里,一手把着把手,一手举着图书吧。”相反,用手机看书不仅轻便,而且可以随时搜到不同的书,对小李而言,手机阅读还有一个特殊的便利,那就是即使下班日落后,手机阅读仍然不受光线的影响。

   对于电子书阅读,“不是书店”负责人也表示,这是符合年轻人风格的,虽然对传统书籍有冲击,但也要分人而论,“不管怎么读,关键是选择有品质、有品位的书籍,毕竟能阅读已经不易。”他认为,传统书籍阅读不可替代,毕竟纸质书感受不同,那种翻书的感觉,阅读的立体感,甚至一些书籍的收藏趣味,都是电子书难以替代的。

   【阅读狂人】

   52周读完52本书

   《万有理论》、《3D打印》、《大繁荣》……一页长长的书单,正好52本,在微信好友“阿玛多伊斯”过去的一年中,他每周都会读一本书,并且顺利完成了这项任务。阿玛多伊斯是记者的朋友,也是一名媒体记者,2013年10月,他给自己定下每周读一本书的计划,可谓是“阅读狂人”,而在他自己看来,这种挑战十分值得。

   “开卷有益,只要看书总会有收获。”阿玛多伊斯告诉记者,文史哲、社会科学、人文传记,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一本书有多少页,那么一天就看总数的七分之一,今天多看点,明天就可以少看点,这一周多读点,下周就可以少读些。起初,一周读完一本,的确挺吃累,这就意味着每天晚上要在孩子睡觉后至少读3个小时的书,如果遇到晚上有朋友聚会等事情耽误了读书,那么第二天就要补上头一天欠的账;有时候把书放在包里,利用碎片化时间抓紧读书。从霍金的《时间简史》到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他真的用52周读完了52本书,而在新的一年里,他的阅读计划仍在继续。

   他在阅读总结中写道:“52本书中,大部分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有很多看不懂的章节、语句。对此,我也不略过,还是耐心地把它看完,有时候查查字典、问问百度。对我来说,这些书中难度最大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他不仅处处引用古籍经典,还全部用文言文写成,又是哲学这般抽象的学问,读起来相当吃力。”采访中他说,全过程可以说是逼着自己看,与兴趣所致的阅读有差别,但读完后收获依然不小,有人说读完52本书就像读完一次本科,这种收获的感觉,让阿玛多伊斯的确有了不少提升。“强读书不是读书的最好方式,也不适合任何人,但是进入书海一种可以选择的方式。”在阅读总结的最后,阿玛多伊斯这样说。

   (记者 陈珂 于顺)

   原标题:“阅读狂人”每周读一本书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