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政策出台替学生减负 引入第三方监测(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4-12-15 07:28:00
市教育局出台多项政策减轻学生负担 在校内减负的同时避免校外增负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之一。如何推动学校减负,同时确保学校减负的同时社会不增负?昨天,记者采访了解到,市教育局正通过探索构建减负增效提质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减负校内校外两手抓
给学生减负,首要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多、学生睡眠不足一直是学生减负工作的拦路虎,为此市教育局从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入手,严格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畅通举报途径,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去年,市教育局首次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节假日、课程、课时、作业、考试”网上五公开活动,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齐、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作业量过大等突出问题,各中小学校每天都需要把当天各学科布置的作业量公示在网上,并注明每项作业完成需要时间,已经完成全部作业需要的时间,保证学校布置的作业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防止学校布置作业量太多。
另外,市教育局积极引导各区市、各学校加强作业布置与批改改革,推广布置个性化作业,增加趣味性和创意性的作业。各学科教师从作业理论研究到具体案例分析,从书面作业设置到探究实践类作业研究,从设置“自选作业”到发放“免作业卡”等方面关注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特别是各学校倡导实施的“分层布置作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以往学校布置少了,家长会给学生报校外社会机构的辅导班,导致“校内减负”,而“校外增负”,市教育局严格学生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执行教材教辅材料准入制度,坚持“一科一辅”。同时加大对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和教师有偿家教活动治理,出台了《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若干规定》,严禁各类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或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的有偿补课,并要求中小学校不得将校舍和教育教学设备租借或提供给民办培训学校(含个人)举办有偿补课,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各种社会培训和补习机构、教辅市场的监管力度。
课业负担第三方机构监测
一所学校的课业负担重不重?学校说了不算,家长们说的也不一定客观,从2013年开始市教育局启动了普通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市教育局委托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定期通过电话随访的形式,对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在校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学校节假日安排、考试负担、作业量、课堂学习效率、教辅资料情况、教师有偿补习、阳光1小时体育锻炼等开展调查。充分发挥课业负担监测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更好地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
同时,市教育局以“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区市、学校、家长和社会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教育均衡根本上助减负
课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升学的压力,是家长为给学生选择好学校的初衷,因此就近入学、划片入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将从根本上缓解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方式选拔学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通过电脑派位等随机方式录取新生。全市公办小学全部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合理确定各小学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初中入学以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作为主要入学形式,在招生区片内通过电脑派位或以小学为单位整体调拨等方式进行。2014年,全市有32所公办初中学校实行电脑派位入学,占全市公办初中学校总数的14%。同时,市教育局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就近入学,今年我市启动了“区域学校一体化发展”、“名校集团化办学”、“高校辐射中小学”、“跨区域办学”等方式,加快缩小校际差距,整体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愿意就近入学。(记者 臧旭平)
责任编辑:赵晓
更多新闻
- 青岛市51部门完成述职 点击本网可看述职视频
- 青岛明年启动公车改革 整治人行道停车等
- 榉林山等片区改造签协议书 补偿方案实惠
- 西海岸新区新气象 各项改革事业风生水起(图)
- 多项政策出台替学生减负 引入第三方监测(图)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