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考参考人数减10万 断言降温为时尚早(图)
来源:大众日报 2014-12-03 06:57:00
□记者 王世翔 报道 11月30日,参加“国考”的考生从济南某考场跑出。当日,2015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开考。
国考招录增3千参考人数减10万
综合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30日在全国31个省(区市)46个城市的900多个考点同时举行,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报名和参加考试的人数均比去年下降了10万人左右。
据了解,今年考试共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105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5。5%。去年共有152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其中,111。9万人报名确认参加公共科目笔试,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99万,参考率约为88。5%。
据国家公务员局介绍,今年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计划招录2。2万余人,相比去年增多约3000人,招录人数创历史新高,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40:1。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报考情况看,政策导向明确,吸引了大批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报考,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的政策也得到了较好落实。
据介绍,2015年1月上中旬将公布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分数线和第一批进入面试的人选名单。
□ 本报记者 齐静 张春晓
今年的国考,被称为近年来“较容易”的国考。
有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招录人数(22248人)与实际参考人数(近90万人)之比约为1:40,与去年约为1:51的比例相比,有“退烧”之势。此外,今年国考仅有3个职位报考比例超过2000:1,比去年减少了7个;报考比例最高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到报名截止时平均竞争比例为2674∶1,比去年最热职位的7192:1,有了较大幅度下降。
面对这些变化,记者带着三个问题进行了采访。
国考真的“降温”了吗?
“去年参加‘国考’没考上,先在老家找了工作,这次再考试,感觉准备更充分了。” 11月30日,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记者在济南考区大明湖小学考点,见到了专门从临沂赶到济南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张辉。
记者调查发现,像张辉这样“屡败屡战”的,其实并不在少数。
针对今年“国考”报考人数和资格审核通过人数的减少,中公教育山东分校的公务员考试培训教师姚曙光表示,“这种情况比较正常。前几年国考异常火爆,报名人数不断攀升,很大原因是考生的盲目跟风报考,许多并未考虑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以及自身是否合适等问题。这两年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公务员反腐力度的加强,让考生对公务员这一职业身份有了深入思考,大家在报考时也就愈加理性。”姚曙光认为,以后每年百万人左右的报考人数将会成为常态,国考报考的火爆场面将很难再现。
国考果真容易了吗?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国考”涉鲁岗位方面,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共计80817人,比去年少近4000人。
通过调查发现,国家公务员招录岗位条件设定的细致化、明确化,也促使考生在报考时更加理性、合理。“今年,招录机关按要求对招考职位的描述更加具体,资格条件设置更加详细,有的职位明确描述了工作地点、户籍要求、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内容,有助于考生针对自身情况合理报考,也会剔除一些不合格的报名人员。”姚曙光分析说。此外,对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将不诚信报考行为列入诚信档案库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随意报考和试考的一些“水分”。
“公务员”正在失去吸引力吗?
从1987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到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再到2005年国家公务员法颁布,公务员考试报考呈现平淡、热门、回归的曲线。
“国考虽呈‘降温’趋势,但公务员因其工作稳定,对考生来说仍然有着较大吸引力。”姚曙光说。
来自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杨倩明年毕业,今年报考了老家高密市国税科员(二)职位。“虽然之前已经拿到一家私企offer,但父母还是希望我报考公务员,觉得公务员工作稳定,是女孩子最适合的职业。”
杨倩告诉记者,“我们宿舍八个女生,有五个人参加了今年的国考。现在工作不好找,在大家眼中,国考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机会,肯定要参加试试。”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今年国考报考人员中男性有63万人,占44.4%,女性有78万人,占55.6%。
山东大学教授唐锡光认为,在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公务员职业和社会其他职业仍然存有现实差异的前提下,断言国考降温的确为时尚早。“今年的国考人数下降,反映的只是一时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短期就业调整,难以成为改变大势的有力论据。要真正使国考实现不可逆式的降温,尚需政府、企业、高校毕业生等多方努力,把整个就业的市场盘子做大了,把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到位了,国考降温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唐锡光说。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