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4小时书店开业一季未赢利 0点后人稀少
来源:青岛日报 2014-11-06 14:35:00
距离省内首家24小时书店明阅岛开业已过去一个季度,这家由市新华书店书城主营的店中店提供的季度数据显示:书店没有赢利;零点后客流零星;店内图书与咖啡销售基本保持在1:1.5。
对这样的结果,书城总经理李文并不感到意外:“我们前期虽投入了40多万资金,但早就做好了暂不赢利的准备。”
24小时书店只有两家赢利
目前全国有数十家24小时书店,只有北京三联和深圳新华书店开出的两家赢利。“实际上不只是24小时书店,绝大多数小型民营书店生存处境艰难。很难想象,既无服务规模,又无品牌的实体书店如何生存?”三个月来,让从事大型图书卖场经营的李文一直感到困惑的是,这家规模只有200平方米的实体店,它的吸引力或者说是赢利点究竟在哪儿,“我们还在摸索中。”
具体的探索摆在店长徐冰面前。明阅岛开业前,徐冰只是市新华书店书城的一名普通员工,17年一线选书经验,现在派上了大用场。“无论如何,书都是书店的主角,首先明阅岛的书有自己的特色。”
现在徐冰每天的首要工作是,书的选择摆放和布展更新。“我们直接从书城选书上架,书的更新很快。”徐冰所要做的就是让书架上的书流动起来,“这里的中外艺术类、人文社科类和收藏鉴赏类图书很受欢迎。我们会根据书城的销售排行随时做出更新调整,所以基本上书城最新的畅销书都能在这里买到。”
书的特色也得到了经常光顾这里的文化学者、岛城书画家宋文京的认同:“书选得的确不错,每次去都有收获。”宋文京在这里购买过画家传记、文学大家的随笔和小说,有时也会坐下来翻阅一些原版画册。偶然几次他还邂逅了很久未见的朋友。
在宋文京看来,明阅岛提供了多一种的可能性,“当我想买书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在,哪怕是在半夜。”他将自己熟悉的岛城特色书店,按照阅读群体的差异做了一个简要区分:“汉京书店,偏重古迹,艺术类专业阅读;学苑书店比较重人文和小众阅读;不是书店,偏青少年群体;良友书坊,聚集更多文化圈内人;明阅岛则偏重文史哲和生活类阅读,是比小众更通俗一点的公共阅读。”
然而,无论徐冰抑或作为顾客的宋文京都意识到:一家书店只有书还远远不够。
咖啡和图书“彼此需要”
李守铭,明阅岛的吧台经理,曾经在星巴克和7-11超市打工,之后创建了自己的咖啡团队,现在他的团队成为“明阅岛”的合伙人。
在明阅岛的阅读消费区,20个座位,晚上9点至12点之间是人流最集中的时间,短短的三个月里,李守铭的手艺已开始在一些常客之中传播。“提到我们做的咖啡,他们会说,明阅岛的咖啡不错。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让咖啡成为书店的招牌,人家来这里除了看书,还为喝杯招牌咖啡。其实没有谁抢了谁的风头,咖啡和图书,它们彼此需要。”
李守铭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最有前景的一份事业,“我去过其他很多城市的书店,包括台湾的诚品,书店里咖啡已是必备。”他认定,像诚品那样“左手咖啡右手书”,才是标准的阅读姿势。
而在书城总经理李文和店长徐冰的经营探索中,左手不仅只有咖啡。就在前不久,店内新增了文化创意产品的货架,多了些许精致的原创茶具和艺术摆件。周末的店内活动也马不停蹄地开展起来,徐冰正在适应这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她说,没有人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宋文京是第一位受邀开办讲座活动的嘉宾:“8点多开始的活动,有超过20位读者加入,我已经很满足。那次之后我也考虑过,是否尝试做一次午夜活动。”然而,令宋文京和推崇书店咖啡的李守铭均不得不接受的另一个现实是:随着进入10月天气转冷,零点之后的明阅岛变得十分冷清,偶尔只有几个背包客把这里当做临时的落脚点。而同样的时间点,在台北的诚品书店,还坐满了专心阅读的读书客。
诚品模式不可复制
就在明阅岛摸索中前行之时,阔别岛城书业三年的张亚林也正为其“回归”项目——如是(SO BOOK)文化书店的创立绞尽脑汁。一份修订中的资金募集说明书透露:书店的初始理念来自台湾诚品书店,但又绝非诚品的复制品。
“台湾的诚品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你不能用严格的书店意义来定位它,但它是成功的,以致影响了所有的新形态书店,基本都是在走这条路,模仿是捷径吗?未必!诚品书店亏了15年,哪个书店能做到?”张亚林给记者两个数字:“台湾人的年人均阅读量10.6本;大陆人均年阅读量是0.7本,这个差距太大。”
1994年,张亚林创建了学苑书店,以小众特色的选书开岛城独立书店风气之先。20年历炼变迁,学苑虽已转至弟弟张兵林名下,张亚林对于未来实体书店的经营路径却愈发坚定。
“传统的经营观念已不能适用市场的飞速发展,所以才有很多书店倒掉。我也不敢说什么样的书店就可以成活,在这条路上,别想到达顶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单纯的书店营销模式落后了,在一个空间里能更多地提供给客户多样化的体验,是一种市场未来。而这些新体验要与城市自身的特质结合,不是一味模仿所能获得的。”
青岛这座城市拥有怎样的文化特质?什么样的书店才与青岛人的生活和阅读习惯相匹配?问题摆在每一位从业者面前。
一个互相取暖的新空间
2014年,来自广州的新型实体书店——方所曾决意进驻青岛,然而计划还是暂时搁置了下来。据说其中有对青岛阅读消费习惯难以适应的担忧。张亚林分析说,“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方所在广州的经营方向,他们所在的太古百货,本身就是一个高端消费氛围,那里提供了一些购买力比较强的客户。方所在那里开展的讲座活动,也都具有极高的质量。”
然而,在这座暂时令南方书业“大鳄”止步的城市,还有许多人正做着和张亚林一样的尝试和探索。接手了学苑之后,张兵林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书店——不是书店,几乎是把咖啡引入岛城书业的第一人。
上周六,不是书店开在崂山区的178青年空间启动了首期一朵云读书会,情形有些凄凉——五人报名,其中四人是在校大学生,并且此前已是书店开出的一棵树观影会的忠实观众了。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店员张毅却没有流露丝毫沮丧的情绪。曾在四川立人图书馆从事教育工作一年的他,深知一个阅读和学习习惯养成的不易。无论如何,互动性和参与性活动的开展,将成为不是书店178青年空间的一个主攻方向。
“我常常想,同样是由新华书店创办的24小时书店,深圳的那家从环境来看甚至还不如明阅岛,为什么能够赢利?”李文告诉记者,目前明阅岛重点要做的是,如何通过品牌的营造,把本土文化人聚集在这家24小时书店,打造一个文化MALL,以吸引更多的阅读者加入。
“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阅读是有明显的淡旺季的,冬天确实很冷。”宋文京对于青岛实体书店消逝的担忧,远大于他对书店中书的主角位置缺失的担忧。“有一家这样的实体书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光顾取暖,是弥足珍贵的。无论如何,只要开下去,就是胜利。”
张亚林认同这一观点。每个书店或类似这种文化场所都在温暖着这个城市,形式并不重要。以书和咖啡为代表的商业元素,两者互相取暖。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书店,而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新空间。
上周,李守铭终于结束了对新募员工的培训,24小时书店明阅岛位于高新区的分店即将开门纳客。咖啡,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招牌饮品。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刘宇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