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文盲逐渐消失打印店满街都是 代写书信成历史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   2013-06-26 16:52:00

  巷口,一块白底红字的招牌醒目地挂在斑驳老旧的砖墙上,上面写着“写字公公:代人写字,写家书、申请、欠条……”。今年76岁的张永兴把自己叫做“写字公公”,他是昆明最后一位仍在从事代写书信这份职业的人。张永兴住在文庙直街一栋清幽的两层楼老式民居里,天井里的一张小方桌、两把椅子就是他的办公处。

  在老辈人的记忆里,代写书信的摊点总是摆在邮局门前或闹市口,桌上放着笔砚墨盒等书写工具,旁边还立有一块小木牌,上书“代客书信”四个字。代写信者多数垂垂老矣,架一副圆圆的老花镜,端坐在一张铺着布幔的破桌子后面,神情严肃,目光悠远,偶尔呷一口浓茶,抽几口叶子烟,等待生意的到来。

  过去,写信是人们相互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有文化的人,写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对于目不识丁的人,想写封信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告诉远在外地的亲戚朋友,却比登天还难,不得不求助于他人,于是,专门代人写信的行当应时而生。”张永兴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新中国扫盲运动的深入开展,代写书信渐渐没了用武之地。”时过境迁,如今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更是几乎将笔墨纸砚的写信方式淘汰,代写书信这门老行当终于无可奈何地从人们视野消失。

  所幸,张永兴的执着让我们可以在影视作品之外还能看见这个老行当的身影。

  在成为“写字公公”之前,张永兴是一名机械工人。20年前,离开工厂的张永兴在文庙直街的家门口摆设了一个摊点,开始了代写书信的生涯。据张永兴回忆,那时这条街上还有四五位写字先生,生意还十分热闹。20年过去了,随着生意日渐冷清,其他人陆续撤离,只有张永兴仍然坚持着。

  如今,依旧有人上门找张永兴写信,其中有外地来昆的农民工、年过古稀的老兵等。“做很多事情都必须写个申请,然而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提起笔来,也不知道怎么写,或是不知道写这些东西的格式。”张永兴说,虽然现在的生活环境与旧时不同,电脑普及,人们的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仍然有人有代写的需求,平均每天张永兴都会有三四个上门顾客。“写申请、写诉状、写答辩、写遗嘱、写感谢信”,这些都是老人代写的项目。能够通过写书信来帮客人排忧解难,张永兴感到很高兴。

  “他写信,总是写得工整、通顺、详尽,字里行间不乏专业文笔工夫。”张永兴的很多老顾客都对他的写信工夫赞不绝口。在张永兴的小方桌上,除了钢笔墨水,还放着汉语词典和不少法律的专业书籍,为了更好地帮顾客写信,张永兴费了不少苦心研习这些专业书籍。

庄慧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