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楼市新政适时出台 新“国五条”引发地产股下跌

来源:中新网   作者:   2013-02-22 08:15:00

  新闻背景: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五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受此消息影响,昨日地产股集体下跌,带领沪指创下15个月来最大跌幅。面对市场的剧烈反应,新“国五条”将对今后楼市起到什么影响?

  中新网2月22日电 去年下半年以来,楼市开始触底反弹。今年初始,一月份全国百城房价环比上涨、春节楼市飘红、三大评级机构集体唱多中国楼市。在此情况下,楼市新政适时出台

  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并确定了五项政策措施。受此消息影响,昨日地产股集体下跌,带领沪指创下15个月来最大跌幅。面对市场的剧烈反应,新“国五条”将对今后楼市起到什么影响?

  支持自住需求 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在此次“国五条”中,关于限贷、限购以及房产税的相关政策,无疑将触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必定颇受大家关注。在新政中规定,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是房地产市场调控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将继续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并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对此,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去投资化”政策强化执行,总体定向宽松中伴有“阶段性”收紧,将成为2013年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调控特征。总的来看,调控政策走向定向宽松、鼓励自住需求、刚需市场,还有改善型需求是趋势。

  中国家庭金融与调查中心甘犁也认为,“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是非常必要的。从2011-2012年上半年开始,中国住房的刚性需求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新购住房家庭中有房家庭的比例开始超过无房家庭。投机、投资性购房是拉伸房价上涨很重要的因素。要稳定房价,限制这部分需求非常必要。

  但业内也认为,在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的同时,还应有新的举措相辅助。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徐枫向中新网房产频道表示,2010年以来,以限购限贷限价为特点的最严厉政策,对遏制楼市投机有明显效果;但价格的影响机制不是房地产微观市场能解决的,涉及到货币政策取向和宏观经济背景。

  保持政策连续性 或将建立长效调控机制

  虽然,楼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触底反弹,全国百城房价也已环比八个月连续上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楼市在调控之下趋于“冷静”,告别“暴利时代”已成为业内共识。眼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显得有为重要。在此次“国五条”中,提出了建立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以及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

  关于房价问责制度将健全并有望常规化。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认为,这已经不是中央第一次将房价过快上涨责任到地方了,但是“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问责制度”是其中一大亮点。以前虽然早就提过各地房价问责,但是对于房价怎么纳入地方政绩的考核制度上却并未明确,此次建立健全制度的提出一方面可保房价调控不至于成为空谈,一方面也暗示了房价问责或将作为一项促稳定的常规措施长期执行。

  对于保障房扩围时间点设立,助推城镇化建设。任启鑫则认为,保障房一直是安居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房地产结构调整的重点组成部分。全面落实保障房的供应量、确保其供应进度,是预料中的重点。但是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各地级市保障范围,并明确提出2013年底之前完成,虽然符合条件四字想象空间巨大,但此项要求时间上的明确性足见中央安居工程建设之决心,也进一步从住房上配合了城镇化建设提速的要求。

  稳定后市预期 不排除出台更严政策可能

  在房价上涨势头再起的影响下,业内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新公布的五大措施,无疑将放缓房地产市场的上行趋势,在各地方政府的落地政策出台以前,五大调控总纲的最大作用还是在于稳定楼市预期。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与各项条款的制定相比,执行环节的强化能够更直接影响市场。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预售制度管理、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以及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都将在强化之列。这将影响市场预期。

  在稳定楼市预期的同时,也并不排除出台更严政策可能。据中国广播网报道,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称,一些城市的房价疯狂上涨,网上传“二套房要提高首付率和提高利率到1.3倍”,从措施的出台可以看出一些动向,但因为它不是具体规定性的措施文件,具体措施还要继续等待。

  另外,业内认为,此次新“国五条”意在定调2013年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特征,还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2013年仍将继续执行限购等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但并没有提出更多的细节内容,大多都是既定的政策,此次只是再次强调而已,不排除“两会后”出台更严政策的可能。(中新网房产频道)

吴立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