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家公务员考试今日开考 首次拿出名额专招大学生村官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2012-11-24 09:00: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新网资料图: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11月24日将拉开序幕。

    中新网11月24日电(肖媛媛)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今日将拉开序幕。去年首次提出的“2+X”模式在今年继续实行,部分考生将先参加今日下午举行的专业科目考试,全部报考人员将在25日参加公共科目笔试。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数据统计,2013年度国考最终报名人数预计超过150万,而最火职位竞争激烈程度已近“万里挑一”。 

    继续探索“2+X”模式或将成为常态 

    今年“国考”笔试继续探索分级分类考试,对银监会和证监会的特殊专业职位,以及非通用语职位实行“2+X”模式。“2”是指公共科目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考试,“X”是指专业科目考试或者外语水平测试。 

    今年非通用语职位的部门由过去的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部、对外友协、中国贸促会这7个部门增加为现在的12个,增加的5个部门为:科技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央编译局、外交学会。 

    去年只有报考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需参加专业考试,今年报考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的考生也需要参加专业考试。 

    有分析认为,这一模式将在未来成为公务员考试常态,虽然目前还主要针对银监会等专业性较强单位,但是不排除未来会进一步推广到所有岗位的可能性。 

    报考上述12个单位非通用语职位的外语水平测试,以及银监会和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特殊专业职位的专业科目考试,将在今日下午举行。 

    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25日在全国范围内同时举行。其中,上午9:00—11:00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下午14:00—16:30进行申论考试。 

    国考热未现降温冷热不均仍严重 

    今年的“国考”招录共有14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0339人,比去年增加约2000人,招录规模再创新高。而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18时报名结束,共有138.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还有14.3万人正由招录机关进行资格审查。 

    从近年报名情况看,鉴于报考条件增加和就业环境观念变化等原因,国考已经连年“降温”。据统计,2010年国考报名资格审查合格人数达到144万人,2011年则降至141万人,2012年更是降至133万。而今年,即便不是最终数据,通过审核的人数也已经超过去年,国考再次出现“升温”现象。有统计数据显示,最火职位竞争激烈程度已近“万里挑一”。 

    专家分析称,今年招考人数增长或系报考人数再度走高的一大原因。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则指出,“公务员作为一个职业,具有事业发展空间,在国家现在就业的总体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考生报考积极性比较高。”有人则贬斥,称毕业生扎堆报考公务员反映出就业观念的狭窄,将对未来社会人才结构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与部分职位“报考过热”形成鲜明反差的还有数量较多的“零报考”职位。从这些被考生“冷眼相对”的“零报考”职位,可以看出除了“传统冷门”职位外,历年较为“抢手”国税部门的相关职位也有不少在列。而探究这些冷门职位的特点,或是职位限制条件较多,或是地处边远地区。 

    对于今年的考试竞争形势,也有专家认为,或存在“虚高”成分,部门职位的实际竞争度并没有数据显示的那样激烈,“去年报名通过资格审核的人数是133万,之后缴费考生有113万,实际参加笔试的人数又降到90万。” 

    首次点名要大学生村官职位多现“苦差事” 

    从今年的招录职位分析,本次“国考”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考录力度,并首次点名要求招录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招考公告首次明确,中央直属机构市(地)级职位、县(区)级及以下职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拿出10%左右的计划专门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 

    今年“国考”向基层人员倾斜政策明显,既进一步加大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考录力度,又分配了计划名额给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据统计,共1417个职位供大学生村官等选择,约占职位总数的11%。同时,国家还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县级以下机关。

吴立州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