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技术要产能 向空中要土地 向创新要动力 ——山东省青岛市高质量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2024-11-15 10:42:01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刘姿岑

  “南果”可以“北种”,“夏蔬”也能“冬收”,鸡鸭住进“楼房”,深海成为“蓝色粮仓”,无需土壤的大棚内蔬果飘香……现代化技术加持下的现代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仰赖天时、受限“地利”的桎梏,正沿着高质高效的轨道迅速发展。在山东青岛,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52.6万亩,规模化设施养殖场2700余处、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2023年,青岛市设施农业实现年产果蔬198.9万吨、畜产品111.2万吨、水产品65.3万吨,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一位,其设施农业无论在产量还是在技术应用、机制模式的创新方面,均居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我们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高效能生产、高科技支撑、高水平发展的供给体系,以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为重点,因地制宜地统筹推进设施种植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以及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打造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高地。”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瑞先介绍,目前,青岛全市设施蔬菜(含食用菌)产量比重达到23%,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地产农产品合格率超过99%,现代设施农业作为一辆安装了科技之轮的列车,正引领着现代农业向着高质、高效前行。

凯盛浩丰单体210亩智慧日光温室

  向技术要产能

  ——发展日光温室,推动设施种植业转型升级

  “装好基质以后,把这个芹菜苗栽在里面就能长,肥水不用人管。旁边那个棚的草莓也是这样种的,都不需要土,春节期间正好出果,赶上卖个好价钱。”在青岛市城阳区东光明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设施大棚内,西红柿、草莓、芹菜等各类蔬果一派青葱碧绿、欣欣向荣。“这里原本是一片废弃的挖泥湾,在政府发展高效农业的引领下,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填土改造,投资32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数字农业联栋温室1.5万平方米,先进高效蔬菜菌类共植数字温室12060平方米,发展阳台农业、高架草莓、蘑菇箱式栽培、空中蔬菜等现代化农业,进行现代生态农业新技术引进、示范与推广。”东光明辉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作人员刘同辉介绍。

  在青岛,像东光明辉这样集无土栽培、肥水精准滴灌、数字智慧等各类先进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现代化日光温室正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当地设施种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青岛以发展节能日光温室和大跨度塑料大棚为主,以适度发展连栋温室为辅,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推广新材料、新棚型,推动设施结构与环境控制设备向大型化、宜机化、智能化转型。”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正杰介绍,围绕番茄、大樱桃、葡萄、蓝莓、食用菌、蝴蝶兰等特色作物优势资源,青岛正大力支持发展平度市崔家集镇、明村镇和莱西市望城街道小番茄,胶州市洋河镇、平度市云山镇大樱桃,城阳区上马街道、惜福镇街道、平度市大泽山镇和莱西市沽河街道、院上镇葡萄,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宝山镇蓝莓,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即墨区大信街道、平度市蓼兰镇和莱西市院上镇食用菌,平度市旧店镇、莱西市河头店镇蝴蝶兰,即墨区移风店镇、平度市南村镇和莱西市店埠镇蔬菜等特色设施产业,重点打造10个设施种植引领镇,带动日光温室和大跨度大棚等设施改造升级。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是青岛日光温室的一大亮点。“我们的日光温室顶部覆盖的是超白减反无影玻璃,这种材料透光率能达到91.5%,自然光照进来,会被均匀地散射到温室内的各个角落,保证作物充分吸收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将这种玻璃与幕布系统的搭配,当检测到辐照累计过高时可以自动遮阳,温度过高时天窗也会自动开启降温,能更精准、更高效地为作物提供合适温光条件。”在青岛莱西市凯盛浩丰现代化日光温室内,不同品类的西红柿散发着馥郁的香气,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马铁民介绍:“园区番茄均采用无土栽培模式,种植基质材料为岩棉,具有吸水和保水性强、无毒无菌、质量轻等优点,有效杜绝了重金属污染和土传病害的风险。”

  先进技术加持的现代化日光温室让农业生产更高效。马铁民介绍,以“桃太郎”番茄品种为例,按照凯盛浩丰的日光温室种植模式,亩均可以达到890株,一年有9个月可以采摘,每平方米年产量可达80公斤,是传统温室的6至8倍。目前,凯盛浩丰集团以莱西为总部,已经将这种现代化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在安徽凤阳、陕西富平等14个基地进行了复制推广,相关技术辐射带动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施农业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的温室大棚,让农业生产更加“聪明”。“依托我们企业自主研发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温室内的温、光、水、气、肥实现全面智能化调控,创造出番茄的最佳生长环境。在我们的日光温室里,西红柿的甜度、口感、甚至每一颗果实的大小,都可以被‘精心算计’。”马铁民介绍。近年来,青岛在设施农业全领域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技术,打造“青农云脑”,整合239类涉农数据,构建作物遥感识别、数字养殖等17个数字应用场景。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5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和123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0%、劳动生产率提高50%。

  “接下来,我们将以沿大沽河流域为核心区,规划建设5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智能温室389个、日光温室4万个,设施种植面积达52.6万亩。重点布局莱西市西南部、即墨区西北部、平度市东南部、胶州市西部、黄岛区西部蔬菜产区,打造‘绿色菜篮子生产基地’。”张正杰介绍。

平度市崔家集镇西红柿产业大棚

  向空中要土地

  ——发展立体养殖,推动设施畜牧业转型升级

  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几年,青岛市肉蛋奶年产量持续保持10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180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约20%,实现食物供给足量化、多元化和品质优良化,除保障全市1000余万居民的正常饮食需求外,还保持着禽兔产品等较高水平的内销和出口水平,强大的生产能力背后是近年来青岛设施养殖的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青岛市近九成的畜产品来自设施畜牧业,现代化设施装备在主要畜种养殖环节的应用率达90%以上。近年来,青岛成功培育国家级畜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9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0家,培育省级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23个,其中智能牧场13个,建成科普基地4个。在畜牧龙头企业强势辐射带动下,农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畜牧智能装备产业园内300多家畜牧装备企业,年销售总额达60亿元以上,超过全国的1/3。

  “2020年以来,青岛引进6列12层蛋鸡舍、6层智能化养猪楼房、改造利用废弃矿区进行陆地工厂化水产养殖等17个现代设施农业重点项目,总投资82.67亿元,土地利用率提高3倍以上,产能是传统种养模式的6至12倍。”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副巡视员杨峰介绍。

  立体养殖让肉蛋奶产能实现大跨步增长。走进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的青岛田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基地,一排排高达12层的蛋鸡鸡舍宛如高楼整齐矗立眼前,“楼房”内部,行车喂料系统、清粪系统、集蛋系统、饮水系统、配电系统等组成一个庞大有序的饲喂系统,实现蛋鸡养殖自动喂料、自动供水、自动清粪、自动喷雾、自动集蛋等一系列自动化运行。青岛田瑞集团董事长曲田桂介绍,利用这套模式养殖蛋鸡,每平方米饲养数量增长3倍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60%以上,建设投资降低30%以上,其产能与传统蛋鸡养殖方式不可同日而语。

  设施养殖让农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在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大兰家庄村北的青岛环山蛋鸡养殖场内,蛋鸡每天都过着“高规格生活”。“我们的鸡喝的是‘纯净水’、呼吸的是过滤过的空气、吃的是精心调配的科学大餐。”该养殖场技术人员介绍,鸡舍内配备的智能环控系统可以全程实现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清粪、喂料、集蛋自动化,确保蛋鸡时时处于一个安全适宜的环境内,提高了生物安全性,确保喂养过程抗生素零使用。“比如蛋鸡喝的水,都是经过超滤+反渗透净水装置进行处理,将水中的95%的盐分和杂质等物质过滤掉,减少水中的大肠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保证养殖水体健康和稳定,让鸡少生病,这些都是实现无抗养殖的重要环节。”养殖场配备的MOBA鸡蛋分拣设备集清洗、烘干、紫外线消毒、涂油、裂纹检测、喷码、包装等功能为一体,实现蛋品清洗、消毒、涂膜、光检、喷码自动化和全程追溯,降低了鸡舍、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确保鸡蛋品质。该养殖场自2018年投产以来,通过交流学习,带动115万羽新建自动化笼养养殖场和周边养殖场升级改造,多增加60万羽养殖量;共同降低了20%的兽药使用量,并完全实现了产蛋期抗生素药物零用量。

  “零排放”的现代化养殖场,让养殖不再成为生态包袱。粪便、臭气、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禽畜病死率是传统养殖的最大痛点,而设施养殖通过现代化设备技术的加持,让养殖走向绿色高质高效的道路。在莱西市南墅镇青山村东、黑虎山南300米的荒山中,坐落着一个满满科技范儿的现代化智慧牧场——新万福青山生猪养殖场。该牧场内的猪只不仅在数智设备打造的优越环境中舒适生长、接受着精准科学的自动化喂养,连排放的粪污都成了滋养庄稼的宝贝。养殖场工作人员介绍,养殖场内配备粪便干湿分离设备、1.8万立方米黑膜沼气池、2400立方米氧化塘、粪便发酵棚等设施,实现粪污三级处理,确保粪污零排放。“我们与青山村村委签署养殖粪污还田协议,把猪场处理后的粪污(沼液)在每年春秋两季在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播种前,作为有机肥料,通过罐车、蛇皮管等方式均匀地喷洒于周边农田,再以市场价格优先收购周边农田产出的玉米、小麦,用于加工饲料,实现了‘养殖—粪污处理—种植’的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模式。”

  如果说青岛发展立体养殖是向空中要肉蛋奶,那么其近年来打造的陆基育种、近海驯化、远海养殖、综合加工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模式则是以海洋做牧场、向海水要食物。据了解,目前青岛全市工厂化养殖规模近300万立方水体,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21处。“‘国信一号’总长约250米,排水量13万吨,养殖水体9万立方米,它采用了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可开展大黄鱼、石斑鱼、三文鱼等名优鱼种养殖,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张正杰介绍,以“国信”系列为代表的养殖工船和以“深蓝”系列为代表的深远海智能网箱为全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提供了青岛经验。

  近年来,青岛深入推动设施畜牧业向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发展形成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肉鸭、肉兔七大优势产业集群,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900亿元以上,为消费大众稳稳端好高品质“肉盘子”“奶瓶子”。

  向创新要动力

  ——整体规划布局,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现代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力、政策的引领力和创新带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青岛市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坚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坚持整体思维、规划先行、布局一盘棋,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十大工程为依托,高质建设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坚持政策创新引领。“近年来,青岛市围绕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制定了《青岛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青岛市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实施方案》等相关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资源、整体规划,引入新质生产力,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袁瑞先介绍,为强化组织领导,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青岛市成立了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专班,将各区、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具体措施,确保青岛在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目标中将每一个阶段性任务走实、落地。

  此外,青岛还创新推出“琴岛·设施贷”,设立日光温室大棚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出台2%的现代设施农业贷款贴息政策,探索建立在政府引导下金融要素聚合促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产业发展方面,青岛优选19家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和12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鼓励工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企业,根据投资额给予财政资金奖补,打造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领军型设施农业龙头企业。

  冷链物流设施是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器”和“蓄水池”,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储存难、损耗大、集中上市价格低迷等问题,特别是针对蓝莓、葡萄、甜瓜等特色农产品时令性强、损失率高的问题,通过冷藏保鲜可以实现全年不断供,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帮助农户提高收益。青岛市把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强产业、补短板、保供给的重要举措,在设施农业优势产区的县域重要物流节点,布局建设2个具有中转集散、商品化处理、分拨配送能力的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面向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重点镇和中心村,分区分片、合理集中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灵山四月扛马行,风障春韭与时青。”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灵山韭菜种植历史悠久,2021年“灵山韭菜”更是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1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但是随着产量的增加,韭菜上市时间不均衡、贮存难、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等问题日益凸显。“多亏了当时政府的惠农政策,我们借助政府冷藏保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享受了政府补贴资金99.98万元,建成保鲜冷库,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青岛灵山韭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任人介绍,合作社的冷藏项目建成后当年即投入使用,实现了农产品扩产、加工、延长保存期,当年实现农民增收800余万元。

  “我们以打通设施农业产业链的痛点堵点为导向,以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和粮食产地绿色烘干设施为重点,加快补齐设施农业产业链配套设施装备短板。争取2.83亿元财政资金,带动社会投资7亿元,建成10个城乡冷链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和262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拉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79.66万元,支持购置粮食烘干设备117台,日烘干能力1.3万吨,有效防范洪涝灾害带来的粮食减损。”袁瑞先介绍。

  为夯实冷链物流设施服务水平,青岛再次大胆创新,尝试将冷链物流设施的信息化采集设备接入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行远程监控、实时调度,与稳产保供、市场监测等工作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通过农产品价格行情分析系统,对31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的160多种农产品价格开展每日监测,定期发布农产品价格行情周报、月报和年报,为科学调控生产规模和农产品上市时间提供实时、动态、精准的重要参考。

  “青岛坚持集成示范,推广现代设施农业新模式。持续探索推广植物工厂、楼房养猪、家禽叠层高效笼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集约化种养模式,集成示范现代种养设施设计、环境精准调控、动植物生长信息监测、生长发育智能调控模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疫病智能诊断与防控、畜禽水产品减损保鲜、废弃物综合化利用等先进装备和关键技术。探索设施农业热电联产、畜牧养殖+光伏等节能发展模式,多维发力推动设施农业发展。”袁瑞先介绍,2023年青岛承办全国首个现代设施农业大会并于今年获评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青岛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加强资金、用地、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支撑,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把严“质量关”,守牢“生态线”,延伸“保供链”,践行出一条绿色、高质、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青岛路径。

初审编辑:孟虎

责任编辑:李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