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只生产纯电动汽车的企业,直接‘贡献’839万辆的产能。再加上在建的和规划的产能,我国纯电动汽车的产能预计超过1000万辆”,张书林直言,“我国纯电动汽车的产能建设起码‘超前’10年、20年”。
张书林认为,“新企业的产业基础与传统汽车企业的差距还很大,对于外部资金、技术的依赖程度也很高,让我们看不到它们的发展后劲。另外,这些新企业还要承受投产5年后仍可能达不到经济规模、形不成自我造血功能仍然依赖融资的持续发展压力。尤其是有些企业生存的政策依据尚不充分。可以预见,今后留给这些企业独立存在的空间并不大”。
昨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发表了《中经网对话张书林:用技术和资本守住合资股比底线》,认为“长期或过度依赖外企会抑制自主发展,不可能将产业做强”,呼吁“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守住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底线”,在业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书林 郭跃 摄
今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继续深度对话张书林,用他丰富的阅历梳理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纯电动汽车的产能建设起码“超前”10年、20年
“我通过汇总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公告发现,目前国内共有41家企业、集团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它们已经在26个省市设立了146家纯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可以同时生产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有的只生产纯电动汽车。其中,只生产纯电动汽车的企业,直接‘贡献’839万辆的产能。再加上在建的和规划的产能,我国纯电动汽车的产能肯定超过1000万辆”,张书林直言,“我国纯电动汽车的产能建设起码‘超前’10年、20年”。
在张书林看来,“如此巨大的产能,是《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第27号令,以下简称“第27号令”)所没想到的”。201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第27号令,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进行规范管理。“我们希望利用高技术门槛,让那些有一定技术基础和资本积累的优质企业进来,就是期望能够出现一、两匹‘黑马’”,张书林颇有感慨地说。
“但没想到的是,这么多的企业都能够迈过这个技术门槛;还有一个没想到的是,大家的积极这么高,会有这么的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当时申报的、准备申报的企业不少于百家”,张书林坦言,“现在看来,第27号令的愿望是好的,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为了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发改委在去年12月发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张书林分析指出,“在我看来,《管理规定》其实是一个‘清理规范’,它通过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更严格的限制条件,把那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企业都清理出去。比如,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要求、对每年产能利用率的要求、对研发费用比例的要求、对资本的监管等。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发展新能源的热情回归理性”。
张书林 郭跃 摄
新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尽早开放合作、实现联合重组
张书林坦言,“近几年新出现的以不同方式存在的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确实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并对我国汽车产品正向研发和智能化技术应用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但这批企业与传统汽车生产企业间先天形成的一种不对称的生产经营状态,将使他们承受远高于传统汽车企业的经营压力”,张书林认为,“虽然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进步潜力远大于传统汽车,但新能源汽车形成对传统汽车的全面竞争优势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还会有相当长的市场并存期。这就给一些纯电动汽车企业能否在竞争中持续生存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他强调,“这批纯电动新企业的产业基础与传统汽车企业的差距还很大,而且它们对于外部资金、技术的依赖程度也很高,让我们看不到它们的发展后劲。另外,这些新企业还要承受投产5年后仍可能达不到经济规模、形不成自我造血功能仍然依赖融资的持续发展压力。尤其是有些企业生存的政策依据尚不充分。可以预见,今后留给这些企业独立存在的空间并不大”。
“在应对传统的竞争格局之余,这批新企业还将应对具有后发优势的合资企业及强势的外商独资企业的竞争”,张书林严肃地说,“严峻的竞争形势必然带来企业的退出或重组,这批新企业将不可避免地不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生存危机”。
“在如此严峻的发展形势下,希望企业识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设计,做好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弥补短板应对各种挑战;希望企业少一些浮躁和幻想、多一些危机意识,认真思考今后的出路,主动及时做出应对危机的决策”,张书林直言不讳地说,“希望企业能超越竞争、放低身段尽早从开放合作开始,最终实现联合重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和产品最优、效益最佳的规模化竞争优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 郭跃)
(个人简介:张书林,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在汽车行业工作了五十多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