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放在支教路上的“风信子”——山师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19-08-15 16:1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8月15日讯(记者 尚超 通讯员 魏晓卿)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墨香飘洒,孩子们在一笔一画中体会着软笔书法蕴藏的汉字之美。2019年7月,山东师范大学“风信子”支教团队二次来到平度市新河镇翟各庄村,为当地的孩子们义务开展文化、音体、环境教育等特色课程,带领孩子们学习红色歌曲、剪纸、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在当地,支教活动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队员们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致力于补足偏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欠缺的“短板”,用青春和脚步,绽放成支教路上的“风信子”。

  与平度教育结缘 是偶然也是必然

  李鑫是山师大2016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名学生,也是“风信子”支教团队的成员。2018年6月,山师大响应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山东省委“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号召,成立了由生命科学学院和商学院优秀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公益支教团队,为偏远农村地区提供暑期志愿服务。

  可是到哪里去支教呢?来自平度的李鑫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李鑫是新河镇翟各庄村人,翟哥庄地处青烟交界,距平度市区44公里,位置偏远,基础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为此,他积极与当地村委和家长沟通,并与团队一道于当年8月赴翟各庄开展了首次支教活动。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风信子”也由此与平度教育结缘。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教活动,团队从一开始就把帮助孩子们巩固课堂知识、补足薄弱环节为出发点,并专门设立了招教处,负责课表编排、教案汇总、老师分派等工作。课程设置上,老师们重点对语数外三门文化课进行教学。他们利用朗诵、演讲比赛、英语趣配音等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引导孩子们开拓视野,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书分享会,孩子们共同分享《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阅读感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剪纸、飞机模型制作课上,孩子们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在共唱红色爱国歌曲中,孩子们了解了乐理知识。支教队还与“无痕中国”合作,把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带进课堂,开展“公民十条”生态文明工作坊、自然笔记、垃圾分类等系列活动,引领孩子们正确认识自然、保护环境。

  课下,队员们走村入户,到当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家访调研,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情况。他们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家庭教育、食品安全、常见疾病及预防等问题的主题宣讲。还利用有限的团队资金为孩子们购置了图书、纪念册、环保袋等礼物。

  久处若初见 白云长随君

  支教活动受到了孩子们和当地群众的赞誉。2019年7月14日,当支教队第二次来到翟各庄村的时候,本村和邻村的孩子们早早就来到村委等候。“很喜欢他们,一句‘老师好’就能让你甜到心坎里。”队员小赵说。

  然而,支教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场地、桌椅、课本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村委会安排了几间房间做教室,还特意重新整修了门窗,把墙壁粉刷一新。热心家长们腾出自家屋子为队员们提供住宿,并自发组织为队员们做饭。由于孩子们知识储备差距较大,个别学生无法跟上讲课进度,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多媒体教室无法正常使用,老师们就用小音箱、拼图、七巧板作为教学工具。

  支教生活有晴有雨,期间也有不尽人意之时。当孩子们上课吵闹不认真完成作业,他们也会生气;当教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还是学不会,他们也有挫败感。但十八名队员,没有一人退缩。为此,他们一张教案一张教案修改,尽力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学生。“不期待能够得到什么,只希望能尽力让他们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另一种精彩。”队员小钱说。

  从刚来时的忐忑不安,到看到孩子们学习到知识时的开心,支教队的每一名队员都在活动中收获成长。“给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同时,我们也从他们身上感受童真和善良。老师从来不只是教授,更是跟学生一起成长。”队员小丽说。

  十五天的支教生活很快结束了,当队员们在教室里做最后的整理工作时,几个孩子敲响了门。“老师,我们来帮你们。”37℃的天气中,窗外炙烈的阳光与孩子们的笑脸辉映,成为夏日最美的画面。“明年来吗?”“来,再忙也来看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