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汉墓的莱西大木偶

2018-12-24 10:01:00 来源: 魅力莱西 作者:

  

  莱西岱墅西汉墓出土的大木偶。

 

  如今莱西木偶的形象更加逼真多样。

  近日,新华社一篇题为《传承千年的莱西木偶“活”起来》的文章,让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莱西大木偶再度翻红。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莱西大木偶的发掘,奠定了莱西木偶艺术在世界木偶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莱西木偶戏也因此被列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978年,在当时莱西岱墅村东一处叫作“点将台”的高地上清理出两座西汉木椁墓。在大量随葬器物当中,一只木箱内的13件小型木俑和1件大型木偶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这件足有193厘米高的大木偶,作为一项考古发掘的新发现,被考古界誉为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个头最大的木制偶实物。

  据考证,我国最早具有表演功能的戏剧是木偶,是梨园业所供奉的“戏神”。因此,此次大木偶的发掘,为莱西成为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利证明。也为研究我国木偶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据介绍,现藏于莱西市博物馆内的大木偶,高193厘米,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各个接合部位均采用卯榫法,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腹部横木上和两条大腿根处还钻有许多小孔,头部雕刻刀法明快,口眼鼻耳清晰,整个看来身材伟岸,神态威严。

  在考古挖掘中,能得个头如此之大的木偶实属不易。莱西木偶艺术团团长、莱西木偶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告诉记者,从考古事实发现,其他地区墓葬出土的木俑体形都比较娇小,大约在20至30厘米之间,即使稍大一点的木俑也不过四五十厘米高,主要是用于殉葬制作的明器。那么岱墅西汉墓中设置的这具大木偶,有何用意?

  《后汉书·五行志》中有载,西汉时期已有人将“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至东汉末年,其作用由宫廷室中扩展为民间“杂戏”。三国时期,艺人马均所表演的“水转百戏”,则是对汉代木偶人戏的模仿。而在北齐时期出现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后,出现了以人物故事情节为主线的“傀儡戏”,技艺高超。

  《礼记·檀弓下》有载,“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又孔疏引皇氏云:“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同时,有古籍记载,与这具大木偶同时出土的,除了另外13件木俑以外,还有4只铁虎镇和1根长15厘米、直径0.7厘米的银条。据此推测,4只虎形铁镇为搁置于席上时用以压席的,银条可能为调度偶人的手脚之用。

  《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随葬大木偶作用刍议》中说,早在西汉时期,木偶制作就已经达到了与真人无二、活动自如的境地。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两方面:一是它很可能是专为“丧家乐”而准备的,为偶人“善歌舞”提供了形象的实物印证;二是它为研究我国木偶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基于此,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出土的这件身材高大的木偶,可能于随葬之时起着死者之侍卫的作用,亦即古之傀儡。如果证实如此,可为傀儡戏起源添一佐证。

  拥有如此大型木偶以及随葬器物,墓主又是何人呢?在刊发于《文物》1980年第12期的文章《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一文中,对该墓的年代以及墓主的身份作出了猜测。

  这两座墓出土的器物与江苏海州霍贺墓所出器物相比较,大圆漆妆奁盒,内装的长、方、圆、椭圆、马蹄形等盒和梳、篦等物,造型、纹饰,髹漆色泽,镶嵌银饰等都极为相似。其中一件“百乳镜”几乎同出一范,因之,两者在年代上也应相近。海州霍贺墓年代断定为西汉晚期。岱墅这两座汉墓的年代,可能也在西汉中晚期。

  关于这两墓内死者的关系,现从墓葬形制,葬具结构,坑位距离,器物组合,花纹图案等等方面观察,都具有同一时期的风格,可能是异穴同葬的夫妻。是否男女同时一起造墓入葬,因地面封土被削掉,无法考查。至于墓内男尸的身份,从厚葬的情况看,死者当为地方封建统治官吏。汉初这地区曾立胶东国,封雄渠为百石侯。孝景三年因雄渠发兵应吴、楚叛乱而被诛,国除。景帝中元二年,复立胶东国,封其子刘寄为胶东国康王,直至西汉灭亡。今岱墅地方,南距诸侯王刘寄封地(康王故城)只有二十五公里,分析墓主还可能是胶东国统治者的亲属或近臣。

  两座墓葬的清理,成为研究胶东地区在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重要事实材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