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曲顺
张欣冉
《齐物论》里写道:“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如果你陷于了彼我是非的对立,那是因为执着于自我;而执着“我”的话,你就会迷失了“吾”,看不见物我皆源自宇宙真宰。齐物的核心要义,就在于证悟真宰,但是真宰并非一个因果串连中的实体,他是照见万物的纯粹的主体,他就在万物之中展现他的作用。在他的作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本体,这应是“全体大用”的意思了。在《齐物论》中,庄子传授给别人的是减法,即减损自我的执着,损之又损,直至不存,这样宇宙真宰就会呈现他自己。
从人们对《齐物论》的研究便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许多学者对“莫若以明”进行了解释并表述自己的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郭象、成玄英疏、郭庆藩三位大家的言论就是偏重于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并未从庄子思想的整体脉络来解释“莫若以明”的意思。众所周知,《齐物论》出自《庄子 ·内篇》,是对庄子思想的记录,这意味着我们的研究要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对庄子的思想观念进行解释,而不是借庄子的话阐述自己的思想,向他人传输自己的看法。若所有的学者都像这三位一样,读他们的著作的普通人便难以了解各家学说真正的思想,久而久之,这些学说思想将不复存在。
庄子也教人如何证悟真宰,关键就在于“吾丧我”,而所谓忘我,就是打破自我与万物的界限。其中就要了解到彼我是非是互相依存,俱生俱灭的关系。正如庄子所言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若人执我,则天下万物无不是彼;若我自是,天下万物又皆自是,则物无不自是。关于这点,我是很难从对方处察觉出来的,但只要自我观察,就有可能自知。因此而说 ︰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个彼此对立,是“方生”之说。方才有生,方就有死;方才有死,方就有生,生死是对立并存的观念。这就正如︰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就有非,因非就有是”。因此圣人不由之而成彼我是非的对立,而照之于天,即见万物会共成一天,亦因应万物而皆是之。没有对立之后,就只存在纯粹的主体,照见万物,见其自然自在,无论是好坏还是美丑,都会被全盘接受,放开怀抱,也无所谓好坏美丑了。庄子又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孔子称舜之大知,则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而自谓无知,亦曰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惟环无端,不论由何点起,左旋右旋,皆复原位。故原位非终点,起点亦非始境,无所住而不通,亦无所住而不中。故可以随成,可以应无穷也。
孔子说舜有大智慧,就在执对立的两端,而用中道于民。孔子自称无知,通常会有没受过教育的人向他请教,他会非常诚恳,而举其两端而尽量教人。只是圆环是没有端点的,不论从哪一个点开始,无论是左旋还是右转,都会回到原位。因此原位不是终点,起点也不一定是事物的开始,无所往而不通,亦无所住而不是中道。因而可以随顺而成,可以应于无穷。这就是说,打破彼我是非对立,灵活来往于人我的观点,对一切观点,皆因顺之。这样便能够近乎大道。这大概是“莫若以明”的真正意义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