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官员复出更需取信于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4-08-22 16:22:00
培养不易,能修不弃。唯有阳光重启、正当起复被问责的官员,才算是真正的爱护珍惜
吉林德惠因火灾事故被撤职的书记市长,不到1年均已低调复出。日前,这一“现象级”事实,再次把“官员复出”的老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前,还有媒体做了统计:2008年以来引起舆论关注的52起官员免职案例中,被免的85名官员中已有29人起复。
允许免职、撤职官员复出,体现了问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对处分“时效性”的规定,也给被免职官员复出提供了制度依据。在“可以复出”这一点上,共识业已达成。而认识的关键分歧在于,谁能复出,怎样复出。
近年来,官员被免职主要有三种情况,即突发公共事件、生活作风问题、违反党纪国法。公众可以接受知错改错的官员依法依规复出,但很难容忍 “闪电回归”“带病起复”“悄然复出”。
按照规定,免职的党政领导,复出起码相隔一年。但现实中一些官员的“闪电回归”,让这条严规铁律颇为尴尬。因女儿吃空饷免职的山西静乐县原县委书记杨存虎,仅隔两个月就起复了;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的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免职9个月后官复原职。“闪电回归”,老百姓肯定不会服气。
“带病起复”则更像一颗埋下腐败风险的定时炸弹。譬如,因行贿被免的河南周口扶沟县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薄玉龙,复出后竟然担任该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政委。让一名涉腐官员来主持司法工作,岂能让百姓信服?好在媒体曝光后他再度被免职,但是,“带病起复”给公众留下的信任伤痕却不易弥合。
而“悄然复出”的问题,虽然符合相关规定,但往往是“能不引起注意就尽量不引起注意”,容易使公众产生“暗箱操作”的感觉。
这些公众反映强烈的不当复出,难免让人们有“免职就是带薪休假”的类比,烙下“免职就是舆论挡箭牌”的印象,最终把问责机制视为“民意公关”的一种手段。事实证明,暂时的舆论平息,无法缓释民众内心的焦虑。人们在乎当事官员下不下台,更在乎问责的有效性和威慑力。
与其事后被舆论质疑,不如事前把尊重民意这一文章做足。官员复出能不能在阳光下,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何为“实绩突出”,什么叫“符合提拔任用条件”,这些复出标准能不能精细化?复出程序是否履行,组织考察是否到位……回答好这些问题,问责才有震慑,复出才能坦荡,老百姓的质疑才会消弭。
“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干部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社会成本的消耗为代价的。培养不易,能修不弃。正因如此,唯有阳光重启、正当起复被问责的官员,才算是真正爱护珍惜,才体现对党和人民的负责,也才能令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赢得群众心甘情愿的支持。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 05 版)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822/c78779-25516611.html
责任编辑:徐丽丽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