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中的周氏艾灸法:望能解决疑难绝症

2019-09-10 17:30:00 来源: 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 作者: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技艺的保存和发展,更是代代相传中,人们对生活方方面面记忆的传承。对于青岛这座城市来说,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也如同一条条血管,串起了青岛的精神脉络。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保护成果,由青岛市委网信办指导,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文化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联合大众网策划推出 “走近青岛非遗,传承民族记忆”主题报道活动,活动将聚焦青岛市内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通过项目的传承人讲述非遗故事,与网友一起触摸青岛绵延不断的精神脉络,提高新时代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发挥其当下作用,并加以发扬光大,进一步提升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大众网·海报新闻青岛9月10日讯记者 刘宇昕 刘丹)“周氏艾灸法的选穴原则是‘少而精准’。”9月9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于青云的办公室里,听她讲述周氏艾灸法的博大精深。今年57岁的于青云,是周氏艾灸法第三代传承人,师承一代灸法大师周楣声。

周氏艾灸法第三代传承人于青云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周氏艾灸法第二代传承人周楣声临床、教学工作照(于青云供图)

于青云在周楣声艾灸文化博物馆灸治患者(于青云供图)

  于青云介绍,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又名灸疗。周氏艾灸法,也就是周楣声艾灸法,起源于周丙荣。他是一名晚清名中医,弃儒习医,擅长于针灸,喜欢撰写记述。其遗著《金针梅花诗钞》,由其孙周楣声增损重订而成。书中撷取历代针灸文献之精华,贯穿周氏四世传习之心得。而在一代灸法大师周楣声先生从医的70余年中,周老发现艾灸疗效远高于针刺,便撰成《灸绳》一书初稿。此后又完成《周楣声脉学》出版。在充实了100多万字读书笔记、大量针灸临床验案,着手完成《灸绳》这本理论与临床灸法专著。其在灸法的传承与振兴、研究与临床应用,贡献巨大,被世人誉为“艾灸之准绳”、“艾灸第一可法之书”。
  “我与周老的师徒缘分起源就在青岛。”于青云介绍,周楣声先生早年曾行医于皖东、苏北一方。晚年修学于青岛,“当时周老中医艾灸思想已享誉中医界,学子遍布海内外,而我也是他的学生之一。在逐渐的接触中,周老觉得我是可以放心教的学生,就将他毕生经验悉心传授给我,并叮嘱将灸法传承发扬下去。”于青云说,周氏艾灸法选穴原则是“少而精准”,甚至危重症多精选一穴而取伟效,选穴中以压痛穴反应最为重要。“记得1985年的时候,周老在砀山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期间,在门口走廊边卧一重病女孩,医生说是脑膜炎治疗无望,已判为必死,或形成终身残废,周老立即用灸架,只灸百会穴,日夜不停,连续三个日夜,小女孩病情逐渐好转,最后彻底痊愈出院了。”于青云说,“热症贵灸”是周氏对中医与灸法事业的巨大贡献,为灸法治疗热性传染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氏艾灸法分为直接究、间接灸、温和灸,图为温和灸所用艾条(于青云供图)

于青云在展会上传播普及周氏艾灸法。

周氏楣声艾灸文化博物馆于2019年建成开馆。

  作为周氏艾灸法第三代传承人,于青云经潜心研读,结合30年临床及教学实践,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奖励及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在继续《说灸》的编写、《周楣声医学全集》的中英文、中日文、中韩文版的撰写与耳灸、肛灸等的研制。“我们一直以来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政府部门等讲座的方式,宣传艾灸文化、普及中医知识,希望有越来越多热爱艾灸事业的人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目前,周楣声艾灸文化博物馆和周楣声健康养生咨询中心都设有艾灸推拿、教育培训、中医艾灸非遗传承等科室,周楣声艾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也正在筹建。
  “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系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的艾灸人员,可以持证上岗操作。”于青云说,现在越来越多人在认可中医的研究成果,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需要真心热爱这个事业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目前,周氏艾灸法已有第四代传人,是周楣声的孙子周子洋和于青云的儿子王嘉祺。周楣声先生虽然已经离世,但他希望艾灸能治疗疑难绝症,希望对灸疗工具进行更新与改革,希望针、灸、药三联治疗仪的问世等,这些都需要传承人继续的努力和发扬光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