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寸渊: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商事仲裁的效率

2020-12-05 19:37:2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编者按:11月26日,由青岛仲裁委、山东大学法学院、香港联合调解专线办事处共同主办,北京浩天信和(青岛)律师事务所、中伦律师事务所协办的“崂山论剑”仲裁高端论坛在青成功举行。本次活动围绕互联网仲裁与工业互联网建设、“双循环”中的仲裁创新发展路径、国际商事调解新进程三个议题开展研讨交流,现将参与交流专家的精彩观点进行摘录、整理,以飨读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 青岛报道

  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会议,作为本小组中为数不多的文科生,我主要从机构用户的角度谈几点看法。时间和费用是衡量一家仲裁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效率并改善用户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只涉及如下两个方面,即文件的传输和储存,远程会议和庭审。

  第一个方面:文件传输和储存。在国际仲裁中,当事人一般同意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盘传输文件,电子化程度整体较高。在国内仲裁中,当事人通常按照机构默认规则,现场提交或邮寄纸质文件,电子化程度相对较低。与电子文件相比,纸质文件需要打印、装订、寄送、转借、扫描等,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缺点不言而喻。但在国内仲裁程序中,依赖纸质文件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是基于原件的要求,当前被广泛认可的原件是加盖公章或由相关人士亲自签名的文件。尽管电子签名的技术也相对成熟,相关立法和标准也已出台,但在仲裁实践中尚未被广泛接受。第二是文件的送达,文件未送达当事人,是仲裁裁决被撤销或不予执行的常见原因。因此仲裁机构在处理送达问题时通常会比较谨慎,如果文件未能实际送达当事人,机构可能会多次进行送达,甚至采用公证送达的方式,以避免争议。使用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进行电子送达,除非当事人约定,否则一般不被认为是一种稳妥可靠的送达方式。在几乎所有人都使用智能手机,并且微信、支付宝大都经过实名认证的今天,可考虑进一步改善电子送达的可靠性,增强各方使用电子送达的信息。第三是照顾各方的阅读习惯。尽管电子墨水屏、iPad高分辨率显示器里十分平价且普及,但多数人在需要深度阅读时仍偏好纸质文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的通常做法是向每个当事人提交一套组织文件,但每个当事人背后并不是一个人,而往往是一个团队。因此仅仅提供一套纸质文件的做法,并不能起到方便当事人的效果。相反,当事人收到装订成册的纸质文件后,需要拆解、扫描、复印,十分费时费力。如果是电子文件分发打印反而更加便捷。此外,绝大部分用户其实只需要打印部分文件而非全部文件。因此,比较有效率的做法是双方各自打印自己所需的文件,而无需为对方提供纸质文件。在此基础上,双方再根据仲裁庭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纸质文件即可。这也是国际仲裁中的常见做法。

  第二个方面,远程会议庭审。远程会议庭审早已有之,今年由于疫情,其应用出现爆发性的增长。目前流行的会议平台大多免费,并且非常易用,虽然偶尔出现卡顿或者掉线的情况,但总得来说是一项成熟可用的技术。此外,由于远程会议庭审可以极大的节约差旅时间,这对于很多法律专业人士而言十分关键。可以预见,其实在疫情结束之后,远程会议庭审仍会被广泛使用。目前远程会议庭审在技术上主要有如下缺点:一是网络不稳定。从个人的体会来讲,极少有网络会议完全不出现任何卡顿或者掉线的情况。由于接入方的网络环境千差万别,会议平台也很难确保每个人都获得稳定、流畅的体验。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网络基础设施以及通讯技术的更新迭代。二是缺乏目光交流。缺乏目光交流是影响会议效果的重要原因。有经验的发言人可以调整屏幕和摄像头的位置,并且有意识地注视镜头来缓解这一问题。但从技术上讲,这仍然有改进的可能,比如使用屏下摄像头,或者通过算法进行矫正。不过后者由于改变的原始画面可能无法在正式的法律程序中使用。三是虚拟背景效果欠佳。当前各平台的虚拟背景技术由于无法十分准确地分离人像和背景,可能出现遮住半边脸或者损毁发型的情况,效果难以让人满意。随着用户终端设备能力的提高以及算法的改进,我相信该项技术会有明显的改善。

  提升上述方面的使用体验未必需要用到非常前沿的技术,事实上它可能是需要有工匠精神的科技企业,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精耕细作,把用户体验提升到极致,从而引爆流行,把自家的产品做成事实上的行业标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仲裁机构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作者张寸渊系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区副主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