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方言大赛自由发挥组参赛作品引发热议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6-04-06 15:55:00

关键词: 半岛网 方言词汇 方言研究 参赛作品 热议

  

  钟闻廷的参赛作品很受欢迎,被网友冠以"青岛林志玲"的称号。

  5日,半岛客户端推出青岛方言大赛自由发挥组作品,各路方言达人各显“神通”,引来网友点赞,其中青岛大嫚儿钟闻廷,把青岛方言说得温柔幽默,被网友冠以“青岛林志玲”的称号。半岛客户端推出标准诵读组视频作品,各位老青岛使尽浑身解数,将“逛啤酒城”的故事演绎出浓浓的蛤喇味。

  大嫚说得好网友点赞

  “大家好,我是林志玲,今天我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歌,当青岛啤酒又‘单’起来的时候,我‘试自木式儿恣’,那么‘怎’就哈起来吧,就是这个海风吧,我试着有点‘凉渗’,我真怕一碗下去,一头‘瓦’了那里去,使 劲‘顾涌’也起不来……”在5日展示的参赛作品中,青岛大嫚儿钟闻廷颇具特色。视频中,钟闻廷戴着鹿角头饰,面带微笑,她说的前三句话是普通话,而且是模仿林志玲的口吻,语气轻缓娇柔,但是讲到第四句时,视频“画风”突变,钟闻廷开启“青岛银”模式,“凉渗”“顾涌”等大量方言词汇,出现在她的话语中,而且表情到位,为了渲染氛围,她甚至将一只红色运动鞋当作酒杯,演示“哈啤酒”。

  蛤喇味浓郁的青岛话,搞怪幽默的表演,钟闻廷的作品一经展示,便引来不少网友点赞。“我爱青岛林志玲!”“志玲姐姐说青岛话,原来是这个味儿,一定要给这个青岛大嫚点个赞!”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对钟闻廷的支持,同时对她冠以“青岛林志玲”的称号,还有不少网友嫌不过瘾,希望钟闻廷能够录制更多的方言视频。得知自己的作品受到欢迎,钟闻廷很是高兴。“其实,私底下我是一个挺文静的女孩,不过面对镜头的时候,我心中就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钟闻廷说。

  据钟闻廷介绍,她住在市北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大嫚儿,从外地一艺术院校毕业后,便回到青岛工作。因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受到耳濡目染的钟闻廷,深得奶奶青岛话的“真传”。

  此外,崔立琦、栾泽恩、林成发等“老青岛”的参赛作品,各具特色,也获得网友点赞。

  标准诵读听着真“标准”

  在参加方言比赛的市民中,有这样的一个小群体,他们将“去啤酒节喝啤酒吃蛤蜊”的过程写在纸上,或者干脆对着半岛都市报刊登的那段话,对着镜头就读了出来。这个群体的参赛者个个都是高手,读出来的效果真不一般。

  青岛十六中历史老师徐建军,在平时工作中花了不少力气寻找青岛历史符号,在这其中就研究过青岛话。他注意到,西镇一带的语气比较重,因为当年住了一些重体力劳动者,说话都很大声,影响了当地的方言;而他小时候居住的黄岛路,语气则要委婉的多。

  对着报纸,徐老师用标准的青岛话诵读去啤酒节的经过:那个“熨帖”劲儿就“白提了”,因为人太多,“乌扬子似的一窝窝的一群一群的”赶也赶不走,结果两人“拆着觉了觉起来了”……徐老师不急不缓地讲了一遍下来,把在一边的几名学生“惊着了”,幽默风趣的描述让他们合不拢嘴,都笑着说自己的方言可要差远了,“老师说得太好了,好像真的是自己经历一样!”

  与徐老师的表现类似,张玉华与张玉清两位老爷子也表现出了“老青岛”的实力,都说得婉转生动,各种语气词层出不穷,说出了青岛话的幽默感。“青岛话这么多年已经变化了不少了,‘标准’也不是唯一的了。但我们说的就是普通青岛人的话,从里面能听出生活的味道来。”说起方言的好处,一名标准诵读的参与者这样表示。

  “说实话,标准诵读是难度最大的,大家说的都是同一段话,和别人一比较,水平高下立判,哪怕是一个词没有还原成方言,味道就不够。”参赛者王方溪说,他参加比赛后,朋友们纷纷打来电话与他交流,得知自己的作品将要在半岛客户端展示,老人表示一定要让朋友们都来看看听听。

  文/图 记者 王洪智 韩小伟

  专家告诉你,这段话怎么读

  溜达着去啤酒节喝啤酒吃蛤蜊,挺高兴的,那个舒服劲儿,就别提了。啤酒节上人海了,都排长队了,人就跟那小飞虫似的,一群一群的,有人一不小心踩着脚了,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差点没动手,吓死了。傍晚,啤酒大棚里还有表演。哎呀!我看得入迷眼都直了。天黑了才往家走,到家后被我妻子臭骂一顿。

  读了这段文字,想必每个去过啤酒节的青岛人都有很强的亲切感。记者咨询了青岛方言研究专家,专家把这段文字中潜在的“青岛话元素”一一提炼了出来,读者们快来看看自己读得对不对。

  喝啤酒吃蛤蜊:青岛人管“喝”叫“哈(hā)”,“蛤蜊”普通话读“geli”,青岛话读“gala”。“哈啤酒吃蛤蜊”早已成为青岛特色,想必不少外地人对这个说法也不陌生,更难不倒青岛市民了。

  挺高兴的:“高兴”、“开心”在青岛方言里对应的词是“恣(zì)”、“熨帖”。“恣”加上儿化音变成“恣儿”,程度更深。“熨帖”原指裁缝熨衣服熨得平整,没有褶皱,延伸为舒心、高兴的意思。那个舒服劲儿:“舒服”、“舒坦”可以说成“愉作”,“熨帖”也有此义。

  就别提了:青岛人把“别”读成“bái”,与“白”同音。

  啤酒节上人海了:“人”在青岛话里读成“yín”。都排长队了:青岛方言里,排长队有另外一个说法叫“挤大摞”,有拥挤、争抢之义,一摞就是一排的意思,大摞就是一大排。人就跟那小飞虫似的,一群一群的:“乌蛘(yang)子”,也就是小飞虫,因为它们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所以青岛人在描述人多、拥挤的时候,常用“乌蛘子”一词,也可叠用为“乌蛘乌蛘的”,形容人一群一群的、源源不断。有人一不小心踩着脚了:“踩”在青岛话里读成“zhā”,与“扎”同音,脚则被读成“juē”。

  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吵架、骂人,在青岛话可以说“噘(jue)”。差点没动起手来:动手打架,可以说“铆(mǎo)”。也可以说成“骇(hài)”,不过“骇”更侧重于拿东西扔对方。

  吓死了:“死”普通话读“sǐ”,而青岛人则常读成“shǐ”。

  傍晚,啤酒大棚里还有表演:“傍晚”在青岛方言里可以说成“下晚”或“傍黑”。哎呀:“安阳来”,是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类似“哎呀”。早年间从山西太原有群人迁往山东,以为过了太行山就到了,走到河南安阳的时候才发现,哎呀,还远着呢。后来“安阳来”就逐渐变成一个感叹词。

  我看得入迷眼都直了:“我”读“俺”不只是青岛特色,不少北方方言里都这么说。对于那些精彩好看的事物,青岛人用“扒不下眼来”来形容,看得入了迷眼都直了,可不就是“扒不下眼来”。

  天黑了才往家走:天黑,在青岛话里可以说成“天烘黑”。

  到家后被我妻子臭骂一顿:“妻子”的说法太书面化,口语中一般说“对象”、“老婆”、“媳妇”,“对象”用得更多。“顿”普通话读“dùn”,很多青岛人则发音为“den”,四声。

  题目详解完了,市民们有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呢?现在,根据专家的讲解,把这段话替换成青岛话再读读,是不是觉得更有韵味了呢?

  溜达着去啤酒节哈啤酒吃蛤蜊(gala),挺恣(zì)儿,那个愉作劲儿,就白提了。啤酒节上人(yín)海了,都挤大摞了,人都跟那乌蛘(yang)子似的,乌蛘乌蛘的,有人一不小心扎着脚(juē)了,两个人就噘(jue)起来了,差点没铆(mǎo)起来,吓死(shǐ)了。傍黑,啤酒大棚来还有表演,安阳来——俺看得都扒不下眼来了。天烘黑了才往家走,到了家让俺对象好一顿(den)噘。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初审编辑:于潇潇
责任编辑:徐丽丽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