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2-80902818转808

投稿信箱:dzwqdz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青岛明年中职与普高学分互认 2次机会转学籍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于顺 臧旭平   2015-08-18 07:17:00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职学生 中职教育 意见 中职生

  明年中职生也要参加会考

  我省出台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 逐步推行中职与普高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早报讯 近日,山东省出台《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省将完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从明年入学新生起,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同时推行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建网上招生录取服务平台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高中会考,是高中生毕业的必备前提条件,每届考生在高二的时候需要参加,省教育厅也多次表示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到高考录取中,从明年入学新生开始,中职学生也要参加 “学业水平考试”。《意见》提出,从2016年入学新生起,我省将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科学评价。为搭建中职与普通高中平等招生平台,还提出从2015年起,各设区市全部实现由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负责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工作,建立高中阶段学校统一的网上招生录取工作服务平台和数据库。

  明年中职与普高学分互认

  《意见》还提出,我省将逐步推行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去年,我市出台相关方案,在青岛市属学校试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融通工作,扩大中职与本科“3+4”试点专业范围和招生计划。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到2016年,将在全市实施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融通工作。

  开展普职教育融通试点工作之后,支持普高学生和中职学生互相转入学籍,普高的学生有两次机会可以申请进入中职学校,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也同样有两次机会可以申请转入普通高中学校继续学习。

  高职生均拨款达本科标准

  相比于高职院校,本科高校在享受财政拨款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我省高职院校隶属部门和层级不尽一致。因各级各部门财力不一样,这也导致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保障参差不齐,从生均两三千元到万余元都不同程度存在,影响着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意见》表示,我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将达到本科标准。2016年,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1万元,2017年达到1.2万元。

  长期以来,我省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其他市的学生就读,一方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但是,随着全免学费政策的实施,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为调动职业教育发达地区招收外地学生的积极性,《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学生跨区域入学中职教育办学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下一步,将采取适当形式,对接收省内其他地域中职学生的市给予办学成本补偿,

  5年建800个校内实训基地

  从2015年起,全省计划用5年时间,以专业类别为主,在中职学校建设800个左右具有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建设100个左右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本科高校建设100个左右开放式公共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支持基地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重要载体。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鼓励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

  两成编制员额学校自聘

  我省将尽快落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招聘、20%编制员额由学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职称评价等政策规定。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支持学校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教学和实践一线教师倾斜。

  建立市、县级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审计公告、预决算公开制度;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向社会公开使用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各级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逐步化解公办中、高职院校债务。 (记者 于顺 臧旭平)

  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5-08/18/content_11211385.htm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徐丽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