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岛新闻

见习刚过新人走了八个 职场新人离职现象突出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2-10-26 15:22: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6个月的见习期刚过,新招聘的22个大学生已经走了8个。”近日,青岛一家农产品企业人事部负责人张先生苦恼地告诉记者。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今年5月份复旦大学“2012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论坛 ”上发布的《2012中国薪酬白皮书》,其中80、90后员工离职率达30%以上,高出平均水平5%。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工作与预期想象差别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导致职场新人辞职的主要原因。 
    “勇敢辞职”让企业伤不起 
    10月23日至25日,记者采访了市南区、城阳区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分管人事的主管说起了一个现象——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留得住。 
    “近三四年,有的大学生工作两三个月之后,就选择辞职,有的并没有找到下家,所以还说不上是‘跳槽’。我单位今年需要一名文员,去年12月份就开始了招聘,选了好几个,好不容易敲定人选,可这姑娘毕业来干了1个月就走人了,我们正好掉空里了。”这家刚成立3年的文化产业公司负责人无比郁闷地告诉记者。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招聘开始,开宣讲会、笔试、面试(现在往往要多轮)、发放就职邀请、体检等一套下来,“光时间就4个多月,花了好几万元,招聘成本太高,一旦失败真是伤不起。” 
    工作与预期不一致促辞职 
    小孙是今年从山东某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刚结束了为期2个月的见习期,却不等转正就向上级递交了辞呈。他坦言工作内容与自己想的不一样,“本来说让我做销售,却没有明确的客户群,领导说让我自己寻找。”问题在于,极度厌恶喝酒的他却不得不与人推杯换盏。与领导交涉了几次没有结果,小孙决定辞职。 
    除了工作与专业内容不相符导致的失望外,还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陈怡是吉林某高校2011年毕业的文学硕士,前些日子应聘了青岛一家杂志社,每日负责撰稿及网上发布工作。她告诉记者,那些与她同时进入单位的人少有硕士学历,却与她的工资待遇完全一致,而且没有达到单位曾经承诺的“月薪4000+”。陈怡告诉记者,6个月后她就辞了职,专心复习事业编考试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 
    ■调查 
    26个应届毕业生15个换过工作
 
    职场新人“留不住”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记者随机采访了2010~2012届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共26位毕业生。结果发现,有15人换过工作,辞掉第一份工作最短的是两个月,最长1年,有个毕业生两年换了3份工作 ,直到考上教师才逐渐稳定下来。被问到离职原因,这个毕业两年的大学生王齐雯说:“感觉那几个企业人情冷漠,没人关心,实在喜欢不起来。” 
    不少企业也在积极应对新人甩手而去这一现象。“大学生刚进入社会难免不适应,我们每年都会组织新入职的员工进行拓展训练、培训,让他们在实践 、学习中熟悉企业文化,并不定期地组织员工出去玩,以此来增加刚毕业大学生的归属感。”青岛某房地产公司负责人陈磊认为,让新入职的员工感受大家庭氛围很重要 ,这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陈磊也提到,新人毕竟是新人,有些业务不熟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过关斩将进入理想单位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都很优秀,因此刚入职可能不适应,觉得不受重视,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单位应该积极引导,多与新人沟通。不能等到员工有辞职之意后才发现。” 
    ■建议 
    做好职业规划要对选择负责 
    青岛某大学大四生孟飞认为,整天带着抑郁的心情工作肯定不行,“实在不合心意,就该换份工作”。不过,该校中文专业的冯霞则表示,现在找份工作很难,不能说换就换,“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对此,青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科科长郭纳说,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具有盲目性,“人家考公务员我也考,人家找工作我也找,这样容易产生疲倦心理”。而且,现在的80后、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往往抗压性不足。学校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对有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学生在校期间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链接 
    大中专毕业生快领求职补贴 
    记者10月25日从市人社局获悉,今年,本市对青岛籍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每人500元的一次性就业求职补贴。发放工作于8月1日正式启动,10月31日截止。 
    截至目前,仍有部分符合条件的2012年青岛生源大中专毕业生未来申领。请符合条件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抓紧持相关材料到家庭户籍所在地街道(镇)劳动保障中心申请领取。 
    记者 郭玉华

王琨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图片切换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